从军行教学设计(精选6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精选6篇)

时间:2023-01-21 13:33

  下面是作文吧小编精心帮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教学设计大约有6篇左右,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从军行》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都很喜欢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出示课件2]田园诗:《乡村四月》《望庐山瀑布》《村夜》

  4.教师小结:我们刚刚交流的古诗多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这种诗被称为田园诗。

  5.谈话过渡:谁能给大家朗诵一首与田园诗风格不同的古诗。

  6.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7.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出示课件3]边塞诗:《出塞》《凉州词》《塞下曲》

  8.引导交流: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一些诗人或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于是将所见所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边塞诗。

  9.谈话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军行》,就是一首边塞诗。(板书:从军行)

  10.出示《从军行》。[出示课件4]

  11.引导了解从军行:[出示课件5]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12.简介作者。[出示课件6]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出示课件8]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

  (3)指导书写会写字。[出示课件9]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8zuowen.com】

  玉门关 楼兰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出示课件10]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意。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要想学好古诗,首先要熟读古诗,然后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这样才能让古诗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先来朗读和理解古诗的前两句。

  (二)学习诗句。

  1.学习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

  (1)读一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说一说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多个学生读。)

  (2)说一说:

  ①小组交流:读了“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你从“暗”这个字中读出了什么?[出示课件12]

  ②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小结。暗,荒凉,阴沉。(板书:青海 暗雪山)

  (3)看一看:[出示课件12]雪山景象。

  ①学生欣赏雪山景观。

  ②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想一想。

  ①根据课件,想象场景,再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②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5)全班再次齐读——青海长云暗雪山。

  2.学习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

  (1)谈话过渡: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诗人将目光移到远处,看到的又一种景象:“孤城遥望玉门关”。[出示课件13](出示图片)

  (2)“孤城”是什么意思?(孤零零的一座城池。)“遥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望去。)

  (3)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 (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青海”地区,正是唐军与敌人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敌人的势力范围。)

  了解玉门关。[出示课件14]出示玉门关相关资料

  请同学说一说:看了图片及文字,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

  (3)你觉得“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孤)为什么?

  引导总结:①“孤城遥望”让人感受的城“孤”,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②“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这“孤城” 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板书:孤城 玉门关)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环境的荒凉、孤寂、冷清,表达出戍边将士孤独和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6)小结过渡[出示课件15]: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戍边将士们又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呢?

  3.学习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作者在这两句诗里概括交代了什么?(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2)“百战”是指一百次战斗吗?(不是,是指战斗的次数多。)

  (3)从“百战”和“黄沙”你感受到什么?(战争的惨烈。)

  (4)从“百战”而至“穿金甲”你又感受到什么?(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板书:百战 穿金甲)

  (5)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哪句诗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板书:不破 终不还)

  (6)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6]:“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

  (6)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4.感受将士的征戍之苦,体会将士的报国之志。

  (1)课件播放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

  (2)结合诗句和刚才的视频,你能体会到戍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出示课件18]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9]:

  这首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将边关的风貌,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五、拓展交流。

  (1)征人思亲人:

  ①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学生自由发言。)

  ②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不能。)他又能怎么办呢?(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平定战争,早日回家。)

  (2)亲人思征人:

  ①明月千里寄相思。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说一说。

  ②学生自由发言。

  六、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1. 现在,我们拥有和平快乐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有人为守护它。让我们珍惜和平的生活,感谢守护我们的战士们。

  2.课外练笔: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如果此刻,你就是戍边将士的小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任选一项写下来。

  4.搜集并阅读边塞诗。

  第二篇:《从军行》教案设计

  一、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

  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见《学海导航》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

  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这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突出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而知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且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这首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体现出王昌龄绝句的突出优点,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六、重难点分析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两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七、比较鉴赏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第三篇:《从军行》教学设计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国的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和瑰宝,从诗歌的题材

  内容上古诗可以分为送别诗、边塞诗、怀古诗、山水诗、田园诗、游子思乡诗、闺怨诗等等。社会风貌,田园山水,边塞生活,伤情别离,朝堂政治都可以成为诗歌描写的对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从军行》。

  二、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初读感知 理解诗题 借助注释 感知诗意

  品读古诗 想象诗境 诵读古诗 感悟诗情

  三、理解诗题

  1、从军行是古乐府诗题,标题中有“行、吟、歌”等字都属于乐府诗。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多描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了解边塞诗: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王国中绚烂的花朵。

  3、作者:王昌龄 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有《王昌龄集》传世。

  4、写作背景: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此时的唐朝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开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就是王昌龄写的七首边塞诗中的第四首。

  四、初读感知

  五、借助注释,感知诗意。

  1、读前两句诗,圈画出诗中的景物,借助注释和插图,读懂诗句意思。

  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淡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

  2、读后两句诗,读懂诗句意思。

  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六、品读古诗,想象意境

  1、读前两句诗句,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吗?

  西北边塞苍凉、辽阔、雄浑、孤寂、萧索、冷清的景象。

  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

  2、从“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环境恶劣、将士们戍边时间漫长、战事频繁、敌军强悍、战斗艰苦等等。

  3、“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以谁的口吻说的?从中你体会到将士们什么样的情感?

  以将士们的口吻说的。体会到将士们不畏艰难,戍守边疆的豪情壮志,这也是诗人爱国之情的体现。

  七、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前三句要读的压抑沉重,最后一句要读出戍边将士们的壮志豪情!

  八、主题概括:

  《从军行》这首诗通过描写边疆________的场景,衬托出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战士的 的豪情壮志。

  九、听歌曲感受诗歌情感。

  十、课外延伸:从军行 其五 [唐]王昌龄

  大 漠 风 尘 日 色昏,红 旗 半 卷 出 辕 门。

  前 军 夜 战 洮 河 北,已 报 生 擒 吐 谷 浑。

  从军行 其六[唐]王昌龄

  胡 瓶 落 膊 紫 薄 汗,碎 叶 城 西 秋 月 团。

  明 敕 星 驰 封 宝 剑,辞 君 一 夜 取 楼 兰。

  第四篇:《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从军行》

  教学模式:诵读诗句→疏通诗意→想象画面→感受情感→体会表达→背诵诗句→抒情解意

  教材分析:《从军行》通过对阴云密布、黄沙漫天的悲壮环境气氛的渲染,着墨描写出了戍边将士艰苦无奈的战斗生活及豪迈悲壮的胸怀气概。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悦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停顿节奏,读出古诗的音韵美,并说出古诗大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

  2.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背诵古诗。

  3.赏析古诗在表达上的特点。

  一、导入

  播放中华经典资源库中由青海民族大学客座教授刘建平朗诵的从军行视频。

  二、教学流程

  (一)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自己模仿视频读,划分节奏;男女生对读;全班齐读。

  2.结合注释及自己查阅的资料,尝试说出古诗大意。

  3.师生共同疏通诗意。

  4.根据诗意及自己的理解,想象画面。

  (二)深入精读,体会情感

  1.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诗意

  预设:生:“暗”字写出了生活环境之荒凉

  “遥”字写出了将士思乡之情切

  “黄沙”写出了战斗环境之艰苦

  “百”字写出了边境战事之频繁

  “穿”字写出了战斗之激烈、敌军之强悍

  “破、终”抒发了将士信念之坚定

  2.小组探讨交流:“楼兰”一词的解释及其象征意义。

  3.师总结概括。

  4.读中悟情

  生:逐句体会古诗情感,说出朗读的语气

  师:补充概括

  生(全班):在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想象画面的基础上齐读古诗,齐背古诗(播放背景音乐)。

  (三)赏析写法

  1.前两句环境描写,写出了边地之荒凉、战士之思乡,勾勒出了一幅雄浑辽阔的画面,后两句直接抒情,戍边将士深知环境艰苦,战事频繁,敌军强悍,时间漫长,依然发出了掷地有声,坚定不移的豪情壮志,是一种誓言。

  2.小练笔

  在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动笔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

  字数:

  第五篇:《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谈疫情,播放视频,感受时代英雄。

  2.回顾古诗学法。

  3.解诗题,知作者。[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

  3.研读,读懂诗意

  三、想意境,悟诗情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 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抓住“终不还”去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

  3.情境感悟,背诵古诗。借助视频,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2.搜集积累王昌龄的其余六首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把对古诗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展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仅是在丰富学生的积累,也是希望学生在大量的搜集与阅读中对边塞诗有更多的了解,对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有更深入的感悟。

  第六篇:《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会认“渭、仞、岳、蓟”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摩”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随文认识“仞、岳、蓟”等6个生字。本文要求会正确书写6个字,关键是“仞”和“遗”这两个容易写错的字,应重点指导。

  2.阅读理解

  课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入情、在品味意境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

  3.语言运用

  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从军行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解读题目

  1.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古诗三首)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谁知道“从军”是什么意思?(参加军队)

  2.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从军行)

  3.解读题目。

  教师引导: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

  预设:(1)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4.了解诗人。

  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内容。(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

  5.铺垫渲染。

  (1)教师引导:我们读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板块二 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把《从军行》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来。

  (1)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学生读。

  (2)教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

  (3)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首古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

  谁来说一说这首古诗字面上的意思。预设:

  (1)“青海长云暗雪山”的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一片黯淡。

  (2)“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是: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3)“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了。

  (4)“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他们心怀壮志,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3.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边塞的风景,后两句抒发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初读古诗,运用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这首诗的大意。

  板块三 品读古诗,想象诗境

  1.教师小结过渡: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你们已经弄明白了,现在我们就一起体会诗的深层含义吧。

  课件出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青海湖、长云、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2)追问:什么样的雪山?请仔细观察文中这首诗上面的插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祁连山雪光闪耀,异常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

  (3)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学生练读—指名学生读)

  (4)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而流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两句诗,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低落的)带着这种低落的心情再读这句诗。

  (5)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写到玉门关的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再读这两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暗”,体现了戍边将士低落、孤独的心情,以及对故土和家乡亲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一次。

  2.教师小结过渡:边塞环境是这样的恶劣,思乡之情是这样的深切,可戍边将士——

  课件出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齐读,谁愿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战士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攻下楼兰就不回来)

  (2)教师引导:“穿”是指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金属制作的盔甲会被磨破,不可思议呀!边塞将士身上的金甲怎么会被磨破呢?(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

  (3)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是什么呢?(忠心报国的壮志雄心)

  (4)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壮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刀光剑影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带着这份豪情壮志来读读这两句诗。

  (5)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怎样的心情?(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心)

  3.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一个“暗”字描写出将士们低落、孤独的心情。后两句直接抒情,用将士们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乡的雄心壮志激励着我们每个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古诗,想象诗境,初步体会古诗的情感,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意境。

  板块四 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1.感悟诗情。

  (1)“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不思念家乡的亲人,不想回家吗?(他们思念亲人,也想早日回家,但忠心报国比这些更重要)

  (2)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预设:

  ①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

  ②也许一对年幼的儿女在一声声地呼唤父亲回家。

  ③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地让黑发染霜。

  (3)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为什么“终不还”。学生练笔、交流。(结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忠心报国)

  (4)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2.总结全诗。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即使战争如此残酷,可守边的将士们却——(学生接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边塞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孤独、悲凉、充满壮志豪情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3)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呈现出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第四首,还有另外六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诗人的边塞诗并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豪放之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感悟诗情。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Copyright © 2016 www.8zuow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作文吧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2014531号-2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