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作文吧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体裁,把握故事情节。
2.从多角度感悟愚公移山的精神。
学习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激情导入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冬遇见春,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愚公遇见大山,会创造什么样的奇迹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愚公移山》。
二、扩充题目,概说故事
1、这篇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四字概括。
2、请用原文词句回答:
①()的愚公移山?
②年且九十的愚公移()山?
③年且九十的愚公()移"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毕力"是什么意思?
④移山的结果怎么样?
三、板书课题,初解文意
如果让你来板书标题这四个字,字体大小上,你们看怎么安排合理?
四、梳理移山的客观困难。
这么渺小的愚公,来移这么高大的山,中间肯定是困难重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看看愚公团队在移山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五、想象移山的主观困难
大家刚才找的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困难,想想,团队内部会不会有主观上的困难?
想象情景一:
一天傍晚,愚公和子孙们拖着疲惫的身体,扛着工具,向家走去。路上,遇见智叟的儿子,扛着猎物,美滋滋地吹着口哨:“嘿,今晚我们又有肉吃了!”愚公的儿子羡慕地看着猎物,想想自己家,因为没有劳动力去打猎,一个月都只吃粮食蔬菜,不禁长叹一声:“哎,为了挖山,我们牺牲太多了……”
想象情景二:
几年后,愚公的孙子也长大成人了,加入到挖山的队伍中。这一天,骄阳似火,他挖了整整一上午,汗流浃背,全身酸疼不已,看着眼前耸入云霄的大山,他抱怨道:“我的天!这得什么时候能挖完呀?难道以后我每天都要这样没完没了地来干苦力吗?……
假如你是愚公,该怎么劝说?[本内容由 作文吧 WWw.8zUowen.com 整理]
六、愚公精神的丰富内涵
愚公移山的成功密码:
明晰的目标利他的情怀坚定的信念
亲友的支持乐观的心态榜样的力量
七、拓展延伸,话说愚公
1、有人说太行王屋二山,最后还是靠神力移走的,这是愚公的幸运。你们认同吗?
2、感悟精神抒写情怀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你心中有梦
眼里有光行中有善脚下有力终将会惊天地感神灵创造生命的奇迹
3、愚公精神的时代内涵
愚公的这种精神,毛主席曾经给予了最凝练的概括: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4、愚公精神影视再现
愚公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发表《愚公移山》的著名演讲,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毛泽东《愚公移山》
八、妙笔生花,传承精神
你心中的大山具体是怎样的?想到什么办法来移走它吗?相信这篇文章,会带给你很多启示。课下静心思考梳理一下,请以《移走我心中的大山》为题,写100字左右的小短文,我们下节课交流。
第二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探究文章的内涵,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辩论法3.品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听说过京九铁路吗?它是贯通我国南北的一条交通主干线。另外,在离我们学校不远的地方也新修了一条高速公路,它使我们的出行方便快捷。但是,在修筑铁路、公路时也面临着开山、修隧道等诸多问题,你知道工人师傅们需要使用哪些工具吗?在极为落后的远古时候,一位年近九十岁的老人,面对挡在他家门前的两座大山,产生了开山修路的想法,他这种做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呢?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
二、资料助读
(1)作品出处及作者: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文体知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但寓意深刻而含蓄。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读录音(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箕畚()始龀()穷匮()高万仞()
孀妻()智叟()一厝()荷担者()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5.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故事。
四、合作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1.表现愚公移山原因和目的的句子分别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²;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参加挖山的一共几人?愚公去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列出人物表,分析各自特点)
3.移山难吗?都有哪些困难?
(可从险要角度上、年龄体力、工具和路途上看)
4.愚公反驳智叟的观点的句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²
5.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6.愚公移山的结果怎样?山是被谁移走的?(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表明山被移走的句子是: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五、分析人物,归纳寓意。
1.讨论:愚公到底愚不愚?
众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怎样?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他们是谁?
(1)愚公妻子的态度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河曲智叟的态度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请两位同学分别模拟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说话的态度)
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献疑,对移山的态度是支持、关心、担心,可是智叟却是笑而止之,对愚公移山是讥讽嘲笑。
(3)愚公子孙对移山的态度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两句。“杂然”、“许”写出他们纷纷赞同、坚决支持的态度。
(4)那个“始龀”的“遗男”对移山怎样?
“跳往助之”;“跳”、“助”,说明这个孩子是乐于相助、积极参加的。
教师:愚公在家人的赞成和智叟反对下依然选择移山。
2.愚公的精神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明确: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六.合作探究,品评鉴赏
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何文章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明确:这两句话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大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显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2.故事的结局是天神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明确:这样的结局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
3.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明确: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嫦娥”探月卫星的发射成功?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七、学生谈一谈学习本课之后的感受。
八、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感受愚公精神。
第三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愚公精神,正视成长困难。
一、学习对话描写,朗读体会感情
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愚公精神
1、愚公移山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智叟和愚公妻子都反对移山,他们的理由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那些不同的地方?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你该如何评价呢?
4、辩论台::愚公愚吗?
辩论提示:认真听取对方的观点和证明其观点的论据,迅速分析思考,找出对方的疏漏之处即“抓小辫子”,再结合自己的资料加以反驳。
5、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拓展延伸
1、请说出几个与“愚公移山”寓意类似的成语或故事。
“精卫填海”,讲的是上古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变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想把东海填平。旧时用以比喻有深仇大恨,积极设法报复。后也比喻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滴水穿石”,也作“水滴石穿”。滴水可把石头打穿。比喻力量虽小,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把艰难的事办成。
“绳锯木断”,用绳当锯,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铁杵磨针”,讲的是李白小时侯的故事,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难的事情也能办成。
2、今天,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还需要吗?
课堂练习资料: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并概述大意。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身先死矣,焉能自受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以利己之心观之,则谓愚公不惠;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大智大勇也。”生甲亡以应,默然而思。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我十三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发给学生时不加标点)
检查练习结果:
1、加标点并口述大意。
2、找出其中两个倒装句(“甚矣,愚公之愚”、“善哉,君之所言”)并作解释。
3.要求学生找出这一段文字中的关键句(我十二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
教师点明: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为祖国建设奋斗不懈,这就是我们从《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中受到的有益启示和深刻教育。
道路通畅了,愚公和智叟再次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小练笔:《愚公移山之后》,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字数在500字左右。
第四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解文中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2.分析愚公形象,体会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3.了解寓意,学习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分析愚公形象,体会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读准字音。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具:多媒体PPT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一猜
一位让我们穿越历史,来到2000多年前的黄河之滨。这里正在举行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晚会。大家猜猜,这是谁的颁奖辞?
面对大山的阻塞,你立下移山宏愿;直视遥远的路途,你显出坚定的信念。扁担把脊背压弯,压不弯你移山的决心;脚板把木屐磨平,磨不平你坚韧的毅力。有人只看到你的沧桑。我们知道,你是在用意志书写传奇!
这是愚公的颁奖辞。
2、出示学习目标。
1解文中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2.分析愚公形象,体会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3.了解寓意,学习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3、了解作家作品:
寓言《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列御寇是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二、与愚公相遇——-疏通文意,解文字
1、听读课文,注意正音。
教师范读。
2、齐读课文,注意节奏。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两个人一小组,默读课文。同学们参考提示,疏通文意。
留——地名、人名可以保留。
删——删去无意义的词。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节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句子完整。
(1)通假字
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一词多义
年且九十将要,快要:
且焉置土石况且:
(3)特殊句式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3、与愚公同行——对比人物,析文本
小组讨论:文中的愚公和智叟,谁聪明呢?
愚公有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移山行动:叩石垦壤、寒暑一返;目光远大:子孙无穷,何苦不平;移山结局:帝感其诚——神人移山,再无陇断。
激情演绎:2个人一小组,感情朗读愚公与智叟的对话边读,边表演出人物
的神情、动作、声音。
小结:愚公有明确的目标,有不懈的行动,用长远的目光,是大智若愚。智叟没有目标,畏难而止,目光短浅,自作聪明,实则愚蠢。(板书:人物形象之美)文章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小组讨论:文中除了写智叟,还写了孀妻弱子、山神、天帝,有什么作用?衬托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除了写人,作者还写了二山高峻、人少力微工具简陋也是为了衬托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板书:对比衬托之美)
4、与愚公对话——明确寓意,知文学
1、假如愚公来到了我们现场,你想对愚公说什么呢?请以“尊敬的愚公爷爷”开头,说几句话。
例如:尊敬的愚公爷爷,“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让我看到了你的目标
远大;“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让我看到了你的坚持不懈;“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让我看到了你的目光远大。你的精神让人感动,让人敬仰!
2、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为此奋斗不止。遇到困难时,只要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篇文章是怎样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这样的文学体裁就是寓言。寓言,情节比较简单,具有鲜明的哲理性或讽刺性,寓意深刻而含蓄。
本文如果这样写,是否更好?
欲成天下之事,必当不避艰险,尽力为之。
不好。作者用寓言来表现精神,比直白的议论更形象,这就是文学艺术之美。(板书:文学艺术之美)
5、走出愚公——拓展提升,识文化
寓言、童话、小说、诗词歌赋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浸润了炎黄子孙的心灵,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斗志。近代中国多灾多难,但却又生生不息。是什么使我们的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要发扬愚公精神,并用“一带一路”来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板书:传统文化之美)
这节课,我们与愚公相遇、与愚公同行、与愚公对话,感受了人物形象之美、对比衬托之美、文学艺术之美、传统文化之美。相信,同学们今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定会坚持不懈,克服困难!
6、作业
课外阅读《列子》,了解“歧路亡羊”、“詹何钓鱼”等寓言故事。
第五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本文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运用对比衬托等写法塑造了个性鲜明的愚公形象,思想内容上有极强的教育意义。本文安排在第七单元中,主题是:“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学情分析:这则寓言故事内容很浅显,但道理深刻,学生已学习过寓言故事,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能悟出一定的道理。因此这篇寓言故事教学氛围以靠近学生的认知,取得精神品质的高度统一,并且产生一定的个性延伸为主。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准确,停顿恰当,人物语气拿捏到位。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在读中品味愚公移山的精神的可贵之处。
3.进行思维拓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学习重点:朗读、理解愚公与妻子.智叟的对话。
学习难点:深入理解愚公移山的深刻内涵。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题质疑
1.出示课件:两座大山
2.你看到了什么?(两座高耸入云、直插云霄的大山)
师:就是这样两座直插云霄的大山,有个叫愚公的90岁老人想把它夷为平地,你们认为可能吗?
3板书课题:愚公移山。理解“愚公”意思,先给“愚”组词
预设:愚蠢愚笨
点拨:像这样用给字组词的方法来理解字义是很好的方法。
4齐读课题,从课题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愚公,他做的事是移山。
再读课题,读出你的理解。
点拨:课题只用了短短四个字就让我们知道了谁做什么,以后我们再写写事文章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拟题。
5读题质疑
预设:为什么移?怎么移?结果怎样?
点拨:也就是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读了课文,你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了吗?
点拨:如果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串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是呀,这两座直插云霄的两座大山给人们的生活、劳动带来了很多困难,同学们想像一下都有哪些困难?面对着给他们生活和劳动带来很多困难的两座大山,愚公做出了怎样的决定?(移山)
4.课文中哪部分写移山前的准备和移山的过程?(2-13自然段)
三、自主学习、理解感悟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对愚公移山这件事,其他人是怎样的态度,愚公是怎样对待的?反复朗读两场对话部分,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用——画出有关词句,结合上下文和同桌谈谈体会。
四、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1.其他人都有哪些人?(板书:子孙、妻子、孩子、智叟)
子孙的意见是?(出示子孙的话,指生读。)愚公的家人都表示同意,只是愚公的妻子有意见。读家人和妻子的话。(出示妻子的话。)
点拨:妻子怎样称呼愚公?你有什么感觉?(亲切感、关心愚公)再读读出妻子关心中肯的语气。
小结:移山填海是不错的计划,妻子的疑问让计划更加完善。
但是在愚公移山这件事中,有一个人他不仅没有参与到劳动中来,反而对愚公的行为持否定的态度,他是谁?(理解“智叟”意思,出示智叟的话)
指生读智叟的话,谈感受。(盛气凌人、嘲笑、自以为是)带着感受再读一读。
他之所以对愚公这样说话是认为愚公移山简直是痴心妄想。(理解痴心妄想)为什么痴心妄想呢?
预设:年龄90岁(理解风烛残年)工具简单、往返一次要大半年、直插云霄的大山。
3.面对智叟如此的嘲笑和讥讽愚公动摇了吗?愚公是这样回答的。出示《列子·汤问》中的原文,师读,生练读。这段文言文的意思是书中13自然段,理解意思后试着背一背。
4.现代文中的愚公回答共有两句话,最后以感叹号结束表现了愚公什么样的精神?(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不畏艰险······)从中你体会到了愚公的什么精神。(自由读)
生1:读出了愚公的坚定不移的精神。生2:读出了愚公的坚持不懈的精神。生3:读出了愚公的持之以恒的精神。生4:读出了愚公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五、总结提升,拓展思维
1.愚公的话表明虽然我的肉体不在,但我的精神会世世代代传下去,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目光远大,他笨吗?那么智叟呢?(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故事的结局怎样?读最后一段。
小练笔:想像一下,当道路通畅后,愚公再次和智叟相遇,他们会说什么呢?试着写一写吧!
板书设计:14愚公移山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畏艰险
第六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文言常用词语的积累。
2.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歌曲《愚公移山》导入。(出示歌词)
一首荡气回肠、豪情满怀的歌曲带我们走进今天学习的课文——《愚公移山》
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二.预习检测:读准下列字音。
万仞、惩山北之塞、箕畚、荷担者、始龀、穷匮、厝
三、请简要介绍《列子》
作者简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曾师从壶丘子等。主张循务责实,无为而治。著书二十篇,今存八篇,编成《列子》一书。其作品《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九方皋相马”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四.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学生齐读课文。正音。
2.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疏通文意。有疑问可询问老师。
3.检查自学成果。
(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2)解释加点词词义
河阳之北(黄河、山南水北为阳)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惩山北之塞(苦于为……所苦)毕力平险(用尽)
荷担者三夫(挑)汝心之固(心思思想)
(3)解释下列虚词用法
之:邻人京城氏之孀妻虽我之死告之于帝跳往助之
而:面山而居而山不加增聚室而谋曰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
(4)翻译重点语句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省略)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倒装)(固定)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儿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被动)
(5)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五.感知内容,分析人物:
1.愚公为何移山?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移山的结局怎样?
(山高路远、人老势薄,工具简陋,遭人讥讽)
两座山非常大?(反衬移山艰难);
愚公年老力衰,移山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对比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决心)。
2.对愚公移山,其他人的态度如何?请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其妻:支持移山,关心身体,提出实际困难
家邻:赞同移山,齐心协力
智叟:反对移山,讥笑嘲讽
神仙:感动诚心,援助移山
我们:?
愚公移山“任务”——艰巨,需移走两座高峻的大山;愚公移山人力单薄,只有一行五人;愚公移山“过程”——艰辛,凿石运土,全靠体力,需寒来暑往,长期努力,也许年老力衰的愚公是有点自不量力了,难怪智叟要笑而止之,可是愚公机智的驳斥又令智叟哑口无言。
指名朗读人物对话,其他同学思考:
3.智叟和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如何看待二人?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愚公移山,看到了自己后代子孙们的无穷力量,他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平”,非常理直气壮;而智叟只看到眼前愚公个人的势单力薄,显然看问题片面、死板。
板书:愚公不愚: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造福后人大智若愚
智叟不智: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以为是(对比鲜明,嘲讽用意)
师小结:看来愚公不一定愚,智叟也不一定智。有个成语“后息者胜”。二人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二者的对比,不难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讽刺力量。
六.交流探讨,挖掘寓意
1.但是,山的确不是被愚公移走的,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移走了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大山,这样的结局并不损害愚公的形象,而且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大力神的两个儿子背走了大山。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2.愚公移山的故事包含着怎样的寓意?
这个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七.小结
“愚公移山”已成为一个成语,用来比喻做事有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面对巨大困难,却敢前去挑战,这和儒家传统的一种非常朗健积极的精神一脉相承——请同学们朗读这三句话。
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明知做不到也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一国军队,可以使他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主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卦》
(天体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应当刚毅坚卓,发愤图强。)
这也许就是愚公移山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吧。
八.练习反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命人搬移了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第七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初读寓言,了解其中之事。
2、赏读寓言,分析其中之人。
3、品读寓言,感悟文中之理。
学习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寓言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起来是奇闻
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
这是郝老师小时候比较流行的一首歌曲《愚公移山》的部分歌词,你从中看出了什么内容或者会有什么疑问?
学生说,
老师总结:歌词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一种坚定的移山信念,同时也有些许的疑惑:为什么说它是奇闻和笑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板书)
二、出示目标:
三、初读寓言,了解故事。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结合预习完成以下问题。
要求:读准字音,扫除障碍。
(出示字音、词语。)
2、同学们预习得不错,让我们再次浏览课文,思考:
(1)文中提到了哪些人,参加移山的又有谁?
人物:愚公、愚公子孙、妻子、遗孀之子、智叟
参加移山的有:愚公、子孙三人、遗孀之子
(2)他们无人要移走这两座大山容易吗?对,太难了,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他难在何处?
难:山高
人少
工具简单
路途遥远
教师小结: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最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
四、赏读寓言,分析文中之人。
1、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朗读,在文中找出在“移山”这个巨大的困难面前这些人各自表现了怎样的态度?并试着读一读。
愚公子孙:杂然相许
遗男:跳往助之
妻子:关心
智叟:嘲笑
2、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很接近。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细读文本讨论他们的态度真的一样吗?有哪些不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从他们的身份上思考,从说话的内容和语气上分析。)
明确:称呼不同:妻子---君表现对愚公的尊敬
智叟—汝表现对愚公的轻视、不客气
对移山的态度不同:妻子—献疑表现对丈夫的担心
智叟--“笑而止之”表现对愚公的否定
对愚公的态度不同:妻子—如太行、王屋何?表现对丈夫关心
智叟—其如土石何?表现对愚公的嘲讽
教师小结:看来孩子们真的走进了文本,抓住了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把人们对移山这件事的态度分析得特别到位,老师特别欣慰,我们了解到了他们有的坚决拥护,有的提出疑问,还有的反对。但愚公还是做了,他的做法是不是很“笨”
3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文中找找依据看看愚公是不是很笨?(要求:手不离书,言必有据)
温馨提示:愚公是不是笨,关键要看他怎么考虑这件事的?如可以从他的原因、目的、可能性等方面去考虑。
明确:移山动机:痛感迂、塞之苦
移山目的:确知移山之利
移山的可能:深明可移之理
教师小结:考虑如此周全可见愚公在做这件事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是一个笨人能做到的吗?当然不是,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做“大智若愚”。
4、既然愚公不笨,那么反对愚公移山的那个智叟,是不是聪明老头呢?
教师小结: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这种人自以为聪明,其实不过是一点“小聪明”罢了。可见“愚公实不愚,智叟未必智”。这就是这篇寓言中“愚公”和“智叟”的取名所寓有的深意。
愚公不愚:信念坚定,知难而进、坚持不懈、目光长远
智叟不智:知难而退,目光短浅、自作聪明
五、品读寓言,悟出文中之理。
1、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来感受一下:
教师小结:“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神(诚)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不仅不是说明愚公的无能,相反,恰恰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正是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不止的顽强精神。
2、孩子们,社会发展到今天,在我们这样一个科技水平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还需要愚公精神吗?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实现中国之复兴梦,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梦何苦而不能实现?
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用你们的声音告诉我你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朗读)
六、孩子们你们的声音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愚公精神的力量,再次想到了那首歌:
……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小结:原来啊,当我们走进愚公之前,咋听感觉是奇闻,讲起来似乎是笑谈,后来啊,当我们走进故事走进愚公精神,才知道讲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更不是笑谈,那是一种信念坚定、目光长远,知难而进、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种精神让我们所叹服!
七、郝老师寄语:
孩子们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做好眼前的功课,为实现我们伟大的复兴梦而贡献一份力量吧!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
(2)愚公与智叟辩论。
第八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一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二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三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设想;
从第五册开始,文言文集中编排单元。这给学习文言文带来了方便,也提出了问题。方便的是,集中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以新带旧,学起来比较容易些;问题是,前面四册教材的文言文数量较少,而且与现代文混合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可以说,学生对文言文还比较生疏,这又给集中学习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前面的准备不足。
因此,五六册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由浅入深,遵循学习文言文的规律,按照教材的规定,从诵读训练开始,在“读”上下功夫。然后,再逐渐的深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去。
读文言文,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好停顿,主要指句中的停顿。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不该连在一起读,就决定了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读好句中的停顿,句子的意思也就大致明白了。
熟读能够成诵。背诵文言文的篇或段,也是五六册教学的重点。所以,加强读的训练,有益于背诵。
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按照教材规定,能够领会文句的大体意思,懂得文章的主旨就行了。因此,教学中,不一定要直译课文,大体意思知道了,就基本上达到了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弄懂文章的主旨。
课文中遇到的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意义不同的词,一词多义的词,以至通假字、虚词等,选择重点的,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或用法。所谓重点,一般来说,限于课后练习所列的词语。
本课教学目的,依照以上的认识而制定。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乃至作业,都从教学目的出发,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读准下列字音:
仞惩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荷叩箕畚龀匮亡(亡以应)
厝朔
二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三借助教材上的注释。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二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三订正读音。
教师逐一出示写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将下列字集中写在一块小黑板上),请学生个体回答,集体订正。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万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不能遂荷担者叩石
箕畚始龀穷匮亡以应一厝朔东
四再读课文。
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
[说明]至此,学生已经读了三遍课文,听读了一遍;加上正音(并有释词),可以说,教师借助“读准字音”这一要求,基本上实现了熟读课文的目的。在反复的朗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这就为完成后边的教学环节打好了基础。但这并不算完全达到了“读”的要求,下一步,通过指导“读好句中停顿”,再读课文的重点语句,并为完成“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进一步做铺垫。
五读好停顿。
教师逐一出示下列语句(制成卡片,或写在小黑板上),请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对为什么这样读作一点解说。其间,随时提示学生会借助注释来读,慢慢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六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七集体讨论。
每一组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全班研究、讨论。意见不一致时,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待学生没有问题再提,教师提出下列语句,指定学生说出大意,以检查刚才学生们自译的效果,也是将重点突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若下列有的语句,学生们已提出,此时教师不必再检查。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叩石垦壤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山不加增
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八听读课文。
教师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不看书。
[说明]这个环节,是在前面读、译、议的基础上,通过听读,回忆强化学生对课文文意的了解,也是对前面施教内容的小结。
以上,可安排一课时教学。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理解本文深刻的喻意。
二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过程:
一研究内容。(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3.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回答要点: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4.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
5.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6.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说明]这6个讨论题,旨在理解全文深刻的喻意。有两点注意:①学生的回答,不必如教案所写参考答案一样,重要的是看他们的理解。②第5题,学生可能答出反映了“封建迷信”或“作者的思想局限”这一类内容,教师注意引导。
二词语练习。
学生做课后练习三、四。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文言常识。先个体做,后全班订正。
有条件的,可适当补充以下内容: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返)
汝之不惠(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无)
一厝朔东(厝——措)
无陇断焉(陇——垄)
三背诵课文。
背诵教材指定的段落“河曲智叟笑……亡以应”。
方法:给2—3分钟自己背;然后,教师读这段话,学生随之默读(不看书);请若干学生站起来试背,全班背。大约5—7分钟完成。
四扩展研讨。
读练习五第1题。讨论“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为什么?”
[说明]此题旨在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深化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研讨时间不要过长,注意把握讨论的话题。
布置作业。
1.再背课文要求的段落,直至记牢。
2.写一篇读后感。
参考题目:愚公不“愚”、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山》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