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作文吧小编整理的关于农村乡村振兴的建议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关于农村乡村振兴的建议范文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展及成效
20xx年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地各部门围绕组织领导体系、产业发展、生态环保、人才支撑、民生保障等领域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体系不断健全
完善的组织体系和领导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关键因素。20xx年以来,各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意见和阶段性规划,成立党政一把手牵头的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之后,全国各地各级乡村振兴局相继成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体系和领导体系全面形成。
(二)乡村产业发展动能不断培育释放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坚持把深化農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线,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和释放乡村产业发展动能。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针对乡村产业发展提出了全面系统的引导和扶持意见。
(三)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各地正确处理农业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对农村地区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的资金支持力度,实施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行动,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启动重点生态区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四)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得到进一步强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支撑进行了系统部署,着力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等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实用技能人才,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推动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同时不断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引导农技人员下乡村基层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服务。]www.8zuowen.com[
(五)乡村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必须以保障和增进农民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来,各地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高行政村自来水通达率、普惠幼儿园覆盖率和宽带互联网覆盖率;增加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普及率;加快推进乡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村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标准等政策举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二、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短板
(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最大短板
现阶段,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最大短板。主要体现在:一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xx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6,虽呈现不断缩小态势,但仍处较高水平。二是农村地区发展普遍滞后。主要表现为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投入不足与重复建设问题并存,其中乡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是突出短板。三是基本公共服务难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其中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水平不高尤为突出。
(二)乡村振兴主体的内生动力有待提升
农村和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然而现阶段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目前,一些地区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仍存在要项目、等资金、靠上级的思想,“政府干、农民看”等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不够。一些地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的方式方法陈旧,干部拍板多、农民发声少,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和主战作用不够。三是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发展缺乏有能力的带头人。乡村本土实用技能人才缺乏,农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能力弱,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够紧密,辐射带动农户能力有待提升。
(三)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
近年来,各地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生产结构不优。农业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产业的问题依然存在,加之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认证滞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我国农村地区的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服务较为缺乏,农村地区物流经营成本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迟缓,基层农技服务人员普遍数量不足,服务针对性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对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统筹规划不足。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对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统筹规划明显不足,个别地方一哄而上、同质化问题突出。
(四)农村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有待加强
夯实农村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根基,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乡村社会治理仍然是农村工作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一是乡村“空心化”加大乡村社会治理难度。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空心化”现象较为普遍,客观上造成乡村社会治理难度加大。二是农村资源资产整合难增大了乡村社会治理的难度。农村集体资产属于自然村所有,而自然村有资产却无自治组织,个别自然村尚未建立基层党组织,有的行政村有自治组织却没有集体资产,这都带来了社会治理难题。三是乡镇一级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乡镇一级机构仍然存在事权和财力不匹配的问题,对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构成严重制约。
(五)农业农村实现绿色发展仍任重道远
绿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生态功能恢复和建设任务艰巨。一些地方发展农业生产仍是拼资源拼消耗的传统方式,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二是农村生态存在诸多隐患。废水灌溉、废气排放、固体废物倾倒、堆放和填埋、地膜残留、设施农业发展不规范等多因素叠加,造成不少地方的耕地和地下水污染,对农村生态安全造成隐患。三是生态补偿机制尚需完善。一些村庄处于生态保护禁止或限制开发区,付出的发展机会成本较多,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和经济补偿。
三、国外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城乡结构失衡、农村贫困、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等发展困境。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乡村发展。
(一)完善乡村发展法律法规体系
乡村发展仅仅依靠市场力量无法完成,政府必须介入,并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为乡村发展保驾护航。在推进乡村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达国家普遍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如美国出台有《农业法案》《土地法》《国家环境政策法》等,法国出台有《国土整治令》《领土整治与发展指导法》《领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指导法》等,日本出台有《农地法》《土地改良法》《农业振兴地域整备法》《农业基本法》《山村振兴法》等,韩国出台有《农业农村及食品产业基本法》《治愈农业研究开发及培育相关法案》等,这些法律法规基本确定了其一段时期内乡村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
(二)适时调整乡村发展战略重点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在城乡差距显著阶段(一般是城市化率为30%—50%),各国乡村发展均聚焦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在城乡差距逐渐缩小阶段(城市化率为50%—70%),各国乡村发展战略强调乡村产业发展以及就业机会提升、保护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加快乡村社会服务水平建设。如日本通过造村运动,重点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韩国的新村运动也重在整顿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当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阶段,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综合的乡村发展战略,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和多功能性,重在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三)构建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
发达国家普遍构筑了与“三农”发展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农业补贴、农业产业、农业金融、农业税收政策等,与农村发展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乡村教育、农村公共服务、农村治理政策等,与农民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农民教育和培训、农民收入分配政策等,与农村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农村垃圾处理、乡村文化传承和保护、乡村环境治理政策等。如法国政府针对农业领域的补贴政策主要包括对失去土地的农民给予赔偿和生活补贴、协助建立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和互助组织补贴、对购买农业机器设备等采取补贴或免税;日本政府对“振兴八法”规定区域内满足一定条件的项目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
(四)提升乡村长期发展内生动力
农民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体系完整、运行有效和制度规范的农业研究推广及教育体系,确保农民具备较高的从业素质。自19世纪开始,美国便以立法形式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进行规定,针对新晋农场主、农业雇工或者农业组织等不同的人群,设立不同的补贴计划或基金项目。法国农业教育培训制度层次分明,教育机构与科研院所、农商会等分工明确、相互补充,能够很好地满足农业工人、农业技师、高级农业技师等不同层次的培养需求。日本建立了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分层次、有重点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专门的农业大学是日本农民教育培训主体,主要培养具有技术、管理、经营和组织能力的农业现代化人才。
(五)规避形成乡村先污染后治理
环境整治是发达国家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耕地污染治理、垃圾污染治理、废水污染治理以及生态农业推进等方面。如美国为解决畜禽养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推行了综合养分管理计划(CNMP),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法国鼓励乡村居民深入参与乡村发展规划设计,发挥当地居民保护环境的主体作用,同时鼓励支持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在点源污染治理方面,日本颁布施行了《水质保护法》等法规,制定了严格的水质监测标准,对违规企业给予严厉处罚;在面源污染治理方面,日本针对乡村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产使用、垃圾分类处理等不同问题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四、对策建议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乡村振兴法》等文件的出台和实施,我国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政策体系已经形成,下一步关键是强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落地见效。
(一)以要素下乡为抓手扎实推进产业兴旺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基本路径,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多元经营主体培育,关键在于人才、技术、资金等农村产业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一是促进人才下乡。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综合管理型人才和专业技术型人才,政府要搭建农村创新创业绿色通道,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务工返乡人员带项目、带技术到农村创业,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二是促进科技下乡。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引导农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到农村建立试验示范基地,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深耕乡村,推动“科技下乡”向“常下乡”“下长乡”转变。三是促进资金下乡。把农业农村建设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财政投入要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形成财政优先保障、政策性金融重点倾斜、商业性金融积极参与的大金融支持格局。积极开展农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大型农机具等多种产权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拓宽抵押和质押物范围,为乡村产业发展破除资金障碍。
(二)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围绕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要加快补齐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软硬件设施,使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等值化”。一方面,要加快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提质扩面,有序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等通硬化路建设,支持村内道路建设和改造。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任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城市管网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另一方面,要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统筹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扩大职业教育学校在农村招生规模,促成农村学业困难学生在职业学校完成义务教育和接受职业技能学习。推进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造提升村卫生室,推动全科医生特岗计划等向乡村倾斜。
(三)深化改革释放农村土地资产功能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充分释放农村土地资产功能。一是扩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加快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依法开展组织登记,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供地能力,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体系和使用权网上交易平台。二是完善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有偿退出制度。根据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原则,采取有偿使用的办法,对自愿退出的农户纳入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放活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鼓励农民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等乡村产业的发展,拓展土地资产功能,提高产出水平。三是推动农村土地资产化。引入多元主体参与土地流转和闲置宅基地盘活,完善土地流转中的激励约束机制、市场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提高土地要素的配置效率。
(四)注重教育培训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基层组织和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培育提升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一方面,要突出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规划、计划、实施、反馈、修订等重要环节,保证农民具有广泛的参与权、决策权、知情权等。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制度。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设立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心,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类培训机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区域要着重向乡村振兴重点县倾斜,培训内容着重向农业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农业文化、创业创新和农场管理等主题集中。鼓励引导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将农业企业和农业园区等建成农民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全面提升农业劳动者职业技能的实用性。
(五)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在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这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吻合。一是提升村庄建设规划水平。树立“大规划”理念,统筹做好生产、生活、生态规划,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着力培育特色田园乡村、水美乡村、森林村庄,打造一批示范性强的美丽宜居村庄,创建具有中国传统乡村特色和秀美山川风貌的农业农村环境。二是形成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民增收互相促进的良性机制。依托農产品产供销体系建设,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标识和地理标志,加快绿色农业标准化、透明化、规范化。注重农业与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融合,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休闲价值、经济价值,提升农业整体效益。三是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完善乡村污水和垃圾处理基础设施,严格限制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减少农村内源性污染。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严格执行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
第二篇:关于农村乡村振兴的建议范文
近年来,各地稳步推进村庄建设规划,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村庄建设无规划、乱规划和“被规划”问题仍时有发生,照搬照抄城市规划现象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的部署,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关于村庄规划管理基本覆盖的要求,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现就进一步加强村庄建设规划工作通知如下:
一、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基本覆盖
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到20xx年,要全面完成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各地要在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指导下,科学划定村庄类型,因地制宜推进村庄建设规划编制,避免“一刀切”和“齐步走”,不得强行撤并村庄。通过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做到农房建设有规划可依、行政村有村庄整治安排,不搞运动式编规划。暂时没有条件编制建设规划的村庄,可以将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乡规划或镇规划作为村庄建设、整治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管理依据;确定搬迁撤并的村庄和拟调整的空心村原则上不再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二、因地制宜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村庄建设规划内容要区别于城市规划的一般做法,规划要简化、管用和以问题为导向,确保村民易懂、村委能用、乡镇好管。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村庄建设规划重点,着力解决垃圾乱堆乱放、污水横流、建房无序等关系农村民生的问题。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成果要做到简明易懂、便于实施,避免制作长篇累牍、晦涩难懂的文本和图纸。
要根据村庄现状条件和发展需求,科学编制不同类型村庄的建设规划。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村庄可规定实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要点,并纳入村规民约。具有一定基础和基本条件的村庄,应编制以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的村庄建设规划,提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卫生厕所建设、生活污水治理、村内道路建设和村庄公共设施建设等整治项目并明确时序。有基础、有条件和有需求的村庄要在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基础上编制更加全面的村庄建设规划,制定厕所粪污治理、村庄产业项目、农房建设和改造、村容村貌提升和长效管护机制建设等相关措施。民宿经济发展较快、建设活动较多的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村庄,还应在上述基础上提出建设管控要求和特色风貌保护要求。
三、组织多方力量下乡编制规划
组织动员大专院校、规划院和设计院等技术单位下乡开展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和咨询服务。接受委托的编制单位要组织技术骨干,真正摸清村庄情况,深入了解村民意愿,不能搞走马观花式调查,更不得坐在办公室编规划或直接套用其他村庄的规划。鼓励注册规划师、注册建筑师等具有工程建设执业资格的人员以及艺术家、热爱乡村的有识之士从事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提供驻村技术指导。
四、全面推行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工作机制
围绕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理念,推行政府组织领导、村委会和村民发挥主体作用、规划编制人员负责技术指导的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机制。乡(镇)负责做好规划编制组织工作,支持自下而上编制规划,并依法组织规划审查和报批工作。村委会组织动员村民充分表达意愿和建设需求,全程参与规划编制,并将经批准的村庄建设规划纳入村规民约一同执行。规划编制人员要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座谈、开会讨论、组织培训等方式与政府、村委会、村民共同商议村庄建设发展蓝图,将建设需求转化为规划内容,制作规划简明读本或实用手册,规划批准后定期回访村庄并指导规划实施。
五、探索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规划审批程序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规划)部门要加快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审批机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有关要求,制定便于基层管理人员操作的审批标准,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间,避免机械套用城市规划审批程序。研究探索适用于不同类型村庄的规划审批程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村委会、村民自行组织编制的村庄建设规划委托乡(镇)人民政府审批。仅用文字规定且不涉及新建项目的村庄建设规划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即可实施。
六、完善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规划)部门要建立健全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制度,督促各县(市、区)尽快完善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审批流程和管理措施,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范围需覆盖新建、改建农房、兴建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项目,逐步将农房建设审批权依法下放到乡(镇)人民政府。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应重点加强对建设活动较多村庄、城乡结合部、交通沿线以及相关保护区内村庄的建设规划许可管理。落实乡(镇)人民政府对乡村违法建设查处职责,加大对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查处力度。有条件的地区,要探索建立乡村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施工监管和验收核实等管理制度。
七、加强基层规划管理力量
鼓励各地借鉴先行地区经验,建立健全县、乡(镇)两级村庄建设规划管理机制,探索通过社会招聘、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选聘专业人员,建立驻镇规划师、乡村规划师等制度。鼓励有条件的村庄配置规划建设专管员、协管员,做到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有专人管理。培养一批熟知乡村、技术过硬、村民认可的乡村工匠,探索建立乡村工匠的培训、认定和管理机制。鼓励本土能人、企业家、新乡贤及相关社会力量多渠道参与村庄建设规划管理工作。
八、加强组织保障
我部将积极依法开展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审批、实施情况的检查工作,定期组织专家核实、抽查和评估各地村庄建设规划推进情况,公布检查结果并将其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导评估。每年遴选一批优秀村庄建设规划案例,表扬一批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和管理单位,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宣传推广。
第三篇:关于农村乡村振兴的建议范文
为落实x“十大战略”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方案,结合xx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xx年,重要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产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十百千万”工程、“两茶一菜”四化工程、“食尚xx、道地食材”品牌工程进展显著,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到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xxx亿斤以上,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乡村振兴走在前、做示范。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二、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一)建设现代化粮食生产功能区。抓牢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融入黄淮海平原粮食安全产业带xx核心片区建设,推动粮食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加快构建现代粮食生产体系,广泛应用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技术,提高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到2025年,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xxx万亩以上,其中优质专用弱筋小麦发展到xxx万亩左右,再生稻发展到xxx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稳定在xxx万亩左右。加快构建现代粮食经营体系,加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培育力度,推动联合与合作,完善利益联结,把小农户带入现代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重点抓好x县、xx、xx、xx等产粮大县和xx、xx县、xx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县建设,培育壮大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做强现代粮食产业。
(二)加强耕地保护利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示范,抓好农田水利设施排查整改,到2025年,全市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达到xxx万亩以上。大力实施“四水同治”,加快十大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启动新一轮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开展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和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到2025年,全部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三)提升种业发展质量。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平台建设、种业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良种繁育能力提升和种业市场净化六大行动,重点培育弱筋小麦、水稻、油菜、花生、食用菌等优势农作物以及发展油茶、茶叶、花木、林果、畜牧、设施农业等急需优良品种,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xx%以上。加快育种产业化步伐。推动新县生猪育种新高地建设。
(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打造高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力度,推动提质增效,支持xx县建设全省农业科技引领优势产业发展共建试点县,支持xx区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础上争取创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三、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现代畜牧业。稳定生猪存栏,对年出栏1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场,挂牌建立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构建生猪全产业链,加快建立“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运输、冷鲜上市”产销模式,引导屠宰产能向养殖集中区转移,鼓励大型养殖企业自建屠宰厂,支持主销地龙头企业到我市布局屠宰产能,鼓励屠宰企业完善预冷集配中心、低温分割加工车间、冷库等设施,实现生猪养殖就地屠宰加工,不断提高猪肉深加工比例。大力推进“秸秆换肉”,实施牛羊养殖大县和龙头企业培优工程,积极培育平桥、xx县、xx、xx成为肉牛、肉羊养殖大县。打造华英xx亿级产业集群。
(二)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优质小麦、茶叶、水产品、花生、中药材、林果、蔬菜、花木、食用菌、草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扩大高油、高油酸花生面积,在沿xx县区打造沿淮花生产业带,到2025年优质花生发展到xxx万亩左右,高油酸花生占比达到xx%。支持油脂龙头企业在我市花生主产区加快产业布局,建立大型油料加工企业,优化植物油产品结构。到2025年,油料加工企业加工业总产值达到xx亿元,培育年产值x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做优果蔬产业,开展果蔬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行动。以xx区、xx县、xx县、xx区、xx县等县(区)为重点,发展优质食用菌产业,提升食用菌工厂化种植水平,到2025年食用菌年产量发展到xx万吨左右。实施中药材保护开发工程,建设一批设施标准、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示范种植基地,到2025年中药材发展到xx万亩左右。做精茶产业,加强“xx毛尖”、“xx红”品牌运作与推广,到2025年,全市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xxx亿元。
(三)链式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围绕茶叶、油茶、弱筋小麦、优质水稻、水产、畜禽、中药材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科学布局产业链上下游,构建全产业链条,培育超百亿元的重点县。实施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实现翻番,支持“链主”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到2025年培育产值超百亿元的“链主”企业。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效应的骨干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等共创企业品牌,力争省级以上农业品牌数量在全省第一梯队。
(四)加强载体建设。统筹农业农村发展载体平台建设,推动资源要素集聚,形成叠加效益。坚持“一县一业”“-镇一特”“一村一品”,到2025年60%以上的县培育出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创建30个以上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强镇。积极培育大别山北麓茶叶、油茶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实施“园长制”,开展提升提质行动。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到2030年,实现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县域全覆盖。
(五)推进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整市创建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面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发展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等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农药、化肥利用率稳定在xx%以上,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xx%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xx%以上,基本实现农用薄膜回收处理。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强化质量安全监测和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到2025年,绿色食品产品认证数量进入全省第一梯队,xx%以上的县达到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实施品牌目录管理制度,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带动效应,大力培育“xx毛尖”“xx山茶油”“xx弱筋小麦”“xx虾稻米”“南湾鱼”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着力塑造“食尚xx,道地食材”公共品牌整体形象。
(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示范县创建,到2025年,家庭农场发展到x万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到xxx家。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到2025年,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发展到xxx家以上,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发展到xxx家以上。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基地和示范服务组织,到2025年,省级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发展到xx家以上,供销社系统建设标准化一站式为农服务中心xx个。
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分类调整优化。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提升安置区社区治理能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二)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入开展产业发展十大行动,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建立健全新产业新业态向脱贫地区引入机制,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继续开展消费帮扶。加强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多途径推动稳岗就业。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低保户、受灾群众和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
(三)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建立帮扶台账,明确“一对一”帮扶责任人,限期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教助和急难救助,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健全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五、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
(一)科学编制乡村规划。把握乡村发展走势,明确村庄分类和布局,因地制宜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到2025年,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划定乡村风貌分区和特色风貌带,明确各地乡村风貌塑造方向。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传承文脉、留住乡愁。探索建立乡村规划委员会制度,完善规划机制,加强对农村宅基地、农房建设、风貌管控的有效管理。
(二)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一体推进乡村设施改造、服务提升、乡风塑造和治理创新,打造能留住乡情、乡韵、乡愁的美丽乡村。大力实施县域城乡交通一体化行动、农村供水保障行动、县域城乡清洁能源建设一体化行动、县域城乡信息通信网络建设一体化行动、县域城乡广播电视建设一体化行动、县域城乡物流体系建设行动、农村房屋品质提升行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大力实施县域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行动、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行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行动、县域社会保障均等化行动,逐步县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三)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按要求完成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等年度工作任务,积极开展“四美乡村”、美丽小镇、“五美庭院”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十县百镇千村”示范。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孝善文化,建设文明善治乡村,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到2025年,力争具备条件的镇村都成立“乡村文化合作社”,县级以上文明村镇达60%。
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一)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探索承包地“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到2025年,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达80%以上。稳慎推进新县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日常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
(二)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积极盘活利用农村各类资产资源特别是脱贫攻坚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推行“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发展模式,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成立经营实体,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脱贫县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全县域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农民收入追赶全省平均水平。参与万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行动,到2025年,全市所有村都有集体经营收入,其中年经营收入x万元以上的达到xx%。(责任单位;)
(三)加强县域改革发展。坚持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根本遵循,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快实施放权赋能改革,按照“能放尽放”的原则推动权力下放,扩大县(市)经济发展自主权。
(四)大力推动返乡创业。抓住人回乡、钱回流、企业回迁的重大机遇,坚持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发展壮大“回归经济”,引导支持有能力、有意愿、有情怀的农民返乡创业就业,积极吸引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提升农民专业技能,逐步提高持证比例。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脱贫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
七、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乡村振兴扛旗
(一)“十百千万”引领乡村振兴示范。每县区规划建设1个乡村振兴示范区,示范区内建设1个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乡村建设13个专项方案覆盖的政策项目优先安排、优先建设、优先实施,各项农村改革试点、示范、试验集中在示范引区内全面推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走在前列,农村人居环境整洁优美,到2023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xx%以上,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卫生厕所全面普及,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实现全覆盖,建立村庄保洁、垃圾分类、集中收集运输、无害化处理一体化体系,县级以上文明村镇达到90%。每年每个乡镇以行政村为单元建设一个示范引领村,打造“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农文旅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xx万元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xx%以上,“五美庭院”覆盖率达到xx%以上,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按照城乡一体化标准建设,D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吗,达到省级基层D建示范村、廉洁乡村、民主法治村、平安村创建标准,社会诚信体系健全。以自然村为单元,每年每个乡镇创建5个以上生态宜居示范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全覆盖,生活垃圾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持续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xx%,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达到xx%左右,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升,长效管护机制逐步完善,七村共建(干净乡村、通畅乡村、明亮乡村、清洁乡村、绿色乡村、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取得扎实成效。剩余村全部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求整治达标,以“三清一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扎实开展,实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的目标,所有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有序。
(二)“三块地”改革激活要素资源。市、县、乡(镇)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全部建成并运营,推动各类农村产权依法规范交易,实现以交易促融资、以融资促交易。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促进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推进宅基地改革,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实现应颁尽颁,落实“一户一宅”要求,探索“三权分置”实现形式,盘活利用闲置资源。乡村振兴示范区内,探索宅基地资格权、使用权在镇域范围内流转,推动人口向中心镇集中、空间向中心镇聚合、要素向中心镇聚集。对全市补充耕地指标和宅基地复垦指标进行统一收储管理。统筹占补平衡收益,引导民间资本、金融资本等参与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明晰集体产权归属,落实产权证书,盘活开发闲置资源,推动上市交易。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进行资源资产联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进行股份合作,多种形式盘活农村集体资产。
(三)“多彩田园”升级做强农业产业。围绕茶叶、油茶、弱筋小麦、优质水稻、水产、中药材、畜禽、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全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围绕“米面油肉酒茶”,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向绿色食品产业转变,精深加工比例达xx%。以实施品牌化、标准化、基地化、数字化“四化工程为牵引,以华英、黄国粮业、豫申粮油、山信米业、息县休闲食品、“两茶一菜”为重点,推进正大农牧“四位一体”中央厨房模式,带动食品全产业链高端化发展,尽快实现xxx亿目标。大力发展城郊乡镇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共享农业、高科技农业园区等。
(四)特色品牌创建振兴“两茶一菜”。做优“xx毛尖”,用城市名片的标准建设毛尖小镇、重振国际茶叶市场、经营“xx茶文化节”IP,加快“五大中心”和一站式产销平台高效运营,完成茶产业协会整合赋能,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协同发展,“xx毛尖”品牌位次保持前三位。做大“xx山茶油”,推动油茶种植扩面提质和茶油市场开拓联动发展,以茶油消费市场开拓、茶油加工升级,促进油茶种植面积稳步增加,打造一批千亩以上的油茶标准化示范基地;培育3-5家以精深加工为主的全产业链条发展的省级以上茶油龙头企业,茶油产业综合产值力争翻一番;创建“xx山茶油”区域公用品牌。深入推广健康养生的xx美食,加速推进xx菜产业连锁化经营,创建美食地标城市。
(五)培育“食尚xx,道地食材”。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调整结构,优化品种,提升品质。围绕培优品种,促进规模化经营主体与科研单位、种业基地对接合作。围绕提升品质,深化全域同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三个创建”,启动土壤改良提升五年行动,打造一批“中国天然氧吧”和气候好产品。围绕打造品牌,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提速、规范管理,开展“xx山茶油”“xx虾稻米”“xx弱筋麦”“南湾鱼”等区域公用品牌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构建“公共品牌+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链+龙头企业+产业基地+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市级统筹产业集群建设,县区各有侧重,形成“一群多链,聚链成群”。
(六)推进农村绿色发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县。编制《xx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规划(2021-2030)》,并在2022年启动实施。所有乡镇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以上、xx%乡镇出境断面达到Ⅱ类标准,水生态环境“保三争二”目标。土壤环境稳定安全。四水同治工作在全省走前列。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省首位,实现全域二级达标。开展城市街区通风廊道评估和规划设计,建设人影作业固定化标准作业站2个,开展常态化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创建森林城市(县)。创建3个森林城市(县),每年建成省级森林特色小镇1个,省级森林乡村20个,规划建设淮河生态廊道xx段。
八、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统筹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完善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开展县乡村三级D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轮训,加强各级分管负责同志业务培训。
(二)实施分类推进。以县(区)为单位,依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固始县、新县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要高起点、高标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五大振兴”步伐,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xx县、xx县等省级乡村振兴整体推进县要加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力度,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增强县域发展实力。xx县、xx县、xx、xx等县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渡。xx、平桥两区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方面走在前列。
(三)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乡村建设多元投入格局。调整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支持。强化资金整合、资源统筹,健全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和小额信贷,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和涉农信贷担保体系建设。
(四)强化督导考核。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有关单位进行督查指导,督导结果向xxx报告。各地要制定具体措施,推动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