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精选18篇)

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精选18篇)

时间:2024-01-11 14:33

  第一篇: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

  “贫穷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这一句话让中华民族刻骨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消除贫穷,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的重要使命。”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一个更加全面的中国,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与之前的旧中国来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记得奶奶曾经说过:以前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不能比,以前啊,都是住草房,穿布鞋,草鞋,冬天穿的还是很单薄的几件,条件好的加件棉袍,不像现在,有羽绒服穿,很保暖。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那时候粮食也缺,吃不饱,穿不暖,有一顿没一顿的过日子,现在是新中国了,不是以前的旧社会,这一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伙食好了,不是以前的树皮草根,馒头红薯,都是大白菜,现在都是大鱼大肉的;房子也变了,从以前的草房变成了各式各样的房子,以前,草房还不稳当,经常外面下着大雨,屋里就下起了“小雨”,半夜被雨水淋得打啰嗦,现在房子可坚固了,钢筋,水泥,各种各样。就连衣服也是很老土,社会上大多数都在奔小康,衣服已经很到位,还要追求美观。可见我们的生活在这几十年中有了飞速发展。

  生活有了飞速发展,农业也要开始有进展了。袁隆平为了增加产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研究杂交水稻,终于试验成功,实现“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乘凉”。这些事例都展现了小康社会的飞速发展,但还不能代表精神上的满足。虽然物质生活充实又优越,但我们而是要追求精神上的完美。今天的街道更宽了,环境更好了,生活更便利富裕了,绿化更多了……这一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精彩的画卷。在广场上,有许多的市民都到广场空地上跳舞,到健身区去玩一玩健身器材,到石桌上浑写笔墨,来发挥自己的情感。

  我知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是我们的优良品质,那正是因为一代代的人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不断创新,才有了我们现在兴旺发达,繁荣富强的祖国,只有我们全国上下的人民一条心,顽强奋战,才能有今日的太平,才能顺利的实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第二篇: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

  全面小康生活[8zuowen.com]

  六(3)班伊艺

  闲暇时,常听爸妈说起他们儿时的生活情境。

  “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这句俗语说的是爸妈小时候的事。妈妈兄弟姐妹多,生活比较困难,一件衣服老大穿啦给老二,老二穿了给老三,破了补,补了破……要穿好几个人。平常根本买不起新衣,只有待到过年时,才能买上几尺布来做一套加棉袄的外套。鞋子也是外婆自己纳鞋底,自己一针一线封起来的土布鞋。稻米不丰足,还要配些红薯、大麦片等杂粮。每天餐桌上多是些自家种植的蔬菜,油也少得可怜,几个孩子都是面黄肌瘦,脸上没有血色。只有逢年过节时,才能买很少的鱼和肉,来招待客人,顺便也改善下伙食。住的是茅草屋,经常出现“屋外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墙是用土垒砌起来的,风吹雨淋,还有倒塌的危险。家里陈设更是简陋得很,桌椅板凳再加床,基本上就是全部家当,更谈不上什么家用电器。

  出行就甭提了,基本上就靠双脚。路多是些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泥土路。上一趟县城,毫不夸张地说,比现在上北京都难,简直是遥不可及。

  现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一年比一年好,真是日新月异啊!保暖已不是穿衣的首选标准,色彩艳丽,款式新颖已成为人们的`时尚追求。我们天穿着新衣服,每天换着花样穿,真是天天都是新的。

  我们的饮食也不仅仅是为了吃饱,更加讲究品种丰富和营养均衡。每天我都能吃上荤素搭配、新鲜可口的饭菜,水果、牛奶也从不间断。偶尔爸爸妈妈还会带着全家一起下馆子,去品尝一下各式风味小吃。谈起住房,那就更有得说了。我们现在住的是宽敞明亮的楼房,屋里陈设齐全,沙发、衣柜、餐桌,都讲究品质和款式。彩电、冰箱、洗衣机也是应有尽有。煮饭用的是电饭煲,炒菜用的是天然气,“小米”等,真是清洁又便捷。数字电视、网络宽带,我们足不出户便可通晓天下大事,领略世界风情。如今的宝应,整个城市面貌是焕然一新,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宽敞整洁的街道,四季常青的绿化随处可见。夜晚,华灯初上,霓虹闪烁,大小游园里聚集着前来休闲的人们,他们载歌载舞,其乐融融。

  现在的出行也变得非常的方便快捷,各种交通工具可以自由选择我们原来回老家,要整整2天时间,一会儿坐公交车,一会儿打的,旗插在高低不平的土路上,起起伏伏,我常常会被颠簸得呕吐不止。现在,爸爸开着车,看看山水风景,不到一天就到家了。真是今非昔比。

  我们享受着小康生活的同时,更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第三篇: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

  六(3)班徐子琪

  2019年突发了新冠疫情,新中国在习近平主席的带领下做出了相应措施。封城,小区把关,停学不停课……在新时代前进由脚步下,“全面小康”也从这次的疫情中得以了发展。

  刚从老家回来,必须进行14天的居家隔离。因为不能出门,家里的存货已经所剩无几。我是没了主意,可妈妈却拿出手机,像个经验丰富的军师一样,叮咚买菜,盒马生鲜,京东到家……我可以看到各种菜的图片,选择自己喜欢吃的。当天,几个戴着口罩的送货员就出现在了门口,留下大包的货物和快递。拆开一看,哇!有各种蔬菜、水果、肉食,甚至连新鲜的海鲜都有,真是种类丰富啊!网上买菜,就是一个随时随地营业的移动大超市,不用踏出家门,就买到了食材,方便极了。

  可爸爸小时候,就没那么方便了。

  那是30多年前,大年廿十,爷爷就用他笨重的老式自行车,“嘎吱,嘎吱”驮着奶奶去市区大集市采购食材。村子离市区有10多公里路,坑坑洼洼的石子路,还不时有水洼,等到了集市天刚蒙蒙亮,可裤腿却都沾满了泥浆。为什么要这么早出发呢?如果去晚了,可就买不到食材了。买到年货回到家,已经是中午时分。那时候冰箱是很奢侈的电器,那怎么保存食物呢?爷爷将冬笋埋进沙子里;把海鲜在存冰块里;将腌制的海鳄挂到窗外……将接下来一个月的食物准备好,往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

  原来以前过年准备年货这么麻烦啊,我不禁感叹。爸爸说那是因为农村改造,早在十多年前,村里的居民集体搬迁到新建的小区里,周边建起了小学,中学,菜市场,大型超市,还有美食一条街,过年家里不想烧,在饭店里摆上几桌,想吃什么菜就点什么菜,就是说,根本不用准备年货了。

  从以前的贫穷到现在的幸福,小康生活让老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未来奋斗出全面小康!

  第四篇: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

  藏在红包里的幸福

  六(3)班吕弈铤

  春节的幸福,在每个人心中荡漾开去,那是爱浸润而起的暖意……

  ——题记

  六岁时

  六岁的时候,我憧憬春节的到来,因为可以收压岁钱。压岁钱,是过年的一个习俗。小小红包一个个塞在裤兜里,满满的、鼓鼓的,别提多开心了!

  除夕夜,小孩子们坐在沙发上,等着长辈们发红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姑姑,舅舅,小姨……红包太多了,数也数不过来。虽然每个红包钱都不是很多,但是对我来说就是一笔笔巨款,一份份爱,快乐幸福不以言表。

  八岁时

  那时,老家的爷爷奶奶每个人都有了手机。可是他们用手机只是打电话,其他功能还不会用。

  发红包的习俗依旧保存着。又到了除夕夜,小孩子们排排坐,等着爷爷奶奶发红包。拿到红包的孩子欢呼雀跃着,迫不及待地拆开数了起来。“咦?百元大钞!一、二、三……一共有十张啊!”每个孩子都得到了一千块钱的大红包。后来才知道,爷爷奶奶去年到二叔承包的果园里帮忙,赚了不少钱。真是老有所为,为他们感到自豪!

  现在

  此时,被装饰一新的屋子里喜气洋洋。那张张的窗花和大大的福字,点燃了心中的激动;四周坐着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脸上的笑,灿灿的,一阵阵幸福感冒腾腾升起……

  但这喜庆里,我却仿佛流泻着激动和紧张。因为爷爷刚刚一句“发红包喽!”让每一个人都端坐起来,手里更是拿起了手机,认真地打开了家庭群,等待着爷爷的红包。

  是啊,由原来的手工发红包到现在的电子红包,我们更多了一份亲情的互动,多了一份过年的乐趣。大家一起抢着红包一边讨论着春节趣事,不知道有多开心。

  “都准备好了没?”爷爷在群里发了消息,还加上了一个坏笑的表情。没有想到爷爷从去年不会用手机到轻车熟路,的确变化不小啊!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总会推着一些人不断迈向新世界,迈入新领域!而这,更让浓浓的年味氤氲,更让满满的幸福感荡漾……

  第五篇: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要是把现代与古代比一比,那简直就是日新月异两张面孔。古代传信的鸽子变成了现在的短信,古代人们手中的扇子变成了现在的电风扇,古代家喻户晓口中传诵的故事变成了现在电视机上的动画,古代小小蜡烛发出的星光变成了现在天花板上那明亮的电灯……

  公元前二百九十九年,赵武灵王赵雍把王位传给了儿子赵何,也就是历史上的赵惠文王,赵武灵王则自号为“赵主父”。之后赵主父假扮为赵使,前往秦国的咸阳,从赵国的邯郸到秦国的咸阳,一路上跋山涉水,少则三月,多则半年。也许对于古人这不是件稀罕事,但对于我们现在的人就觉得三个月的时间简直太久了。为什么对于古人不是件稀罕事,对于我们却很惊讶?这主要是因为如今科技发达,有了许多速度快的交通工具。现在我们坐飞机从邯郸到咸阳只需要三小时,古人需要三个月到达而我们只需要三小时就能到达,三个月与三小时根本无法比较。

  从春秋到清朝整整两千五百多年,富贵的人出门都坐马车,而贫穷的人出门只能靠两条腿。但是,在清朝的末期,光绪年间,一位大臣提议修建铁路,得到了光绪皇帝的同意,于是便开始修建铁路,但没过多久这件事就传到了慈禧太后的耳朵里,慈禧太后却认为这会惊扰皇陵、破坏国家风土,马上命令停止施工并且拆除已经造好的部分。即使拆除了已经完成的部分,但是还没有磨灭这位大臣修铁路的心志。在这之后,那位大臣马上找到了一段不会惊扰皇陵、破坏风土的铁路,清政府也答应了这个请求,就这样我国有了第一辆火车(蒸汽式火车)。在民国时期,人们交通许多都是步行或者坐黄包车。后来在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年代人们出门更广泛用的是自行车,到如今出门更多人会选择开汽车或电动车,无论是送孩子上学,无论是去工作,无论去哪里也毫不例外。现在,高楼大厦几十楼几十楼叠起来,弯弯扭扭的立交桥陡然立起,马路上已经被汽车覆盖,路上、桥上的小摊逐渐变少,大街上的店铺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眼花缭乱。白天有汽车的鸣笛声,有大街上各店铺门外的音响中的广告声。夜晚有路两旁璀璨的路灯,有家家户户从窗户中透出来的各色各样的电灯光亮。往日的农村现在也越来越城市化了。听爸爸妈妈说,他们小时候上学都是自己骑着自行车去学校的,还同我说,他们班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是自己骑自行车去上学的。爸爸妈妈总对我说,长大了可以骑自行车去小学了,可是开汽车不仅比骑自行车方便、省力,速度还比骑自行车快,不过汽车排出的尾气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大路上车来车往,汽车尾气满天吹,蓝天白云也只能说“再见”。但是科技在进步,我相信人类总有一天能发明出不会污染环境的汽车。

  时代在更新,科技也会越来越发达,全面小康正在向我们招手,我们也在全力冲向全面小康。全面小康,我们来了!

  第六篇: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

  奔小康我点赞

  六(3)班郭珏

  曾几时起,我时常在《浙江在线》、《都市快报》和《富阳日报》等电视、媒体上看到我的家乡——东梓关。这时的她已经成为了一个“网红村”,成为了旅游的胜地,更成为了奔小康路上的典范。

  当我回到家乡,看到东梓关的一幢幢白墙黛瓦的回迁房,一处处江南水墨的风景画,一张张灿烂淳朴的笑脸,我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发自内心地赞叹道:“全面小康,东梓关来了,我为你点赞。”

  当了26年村支书,91岁的太公时常说:“以前的东梓关太穷了。小时候的我们吃不起米饭,一天到晚喝像白开水一样的稀粥;能喝上这样稀粥的,已经是好人家了。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有些人家吃的是树皮,观音土。住就更不用说了,都是茅草屋。”听了太公的话,我时常感到匪夷所思,这是我认识的东梓关吗?东梓关,是著名作家郁达夫笔下的最美乡村,拥有许多飞檐斗拱的清末明初的徽派古建筑。直到现在,仍有数百幢清末明初的房子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现在,这些老文物已经作为珍宝,被家乡的人们保护起来了。现在东梓关更是成了“网红村”,可不仅仅因为这些雕梁画栋、粉墙黛瓦的老房子了,更因为有网上号称“最美回迁房”的水墨房:这些房子白墙黑瓦,和周围的青山绿水,构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水墨画,难怪各种报纸、网络都争着报道呢!当然了,这些回迁房也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每逢旅游旺季,东梓关迎来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呢!这两年,村里各个地方都开始建造新房子,估计是大家正奔赴在小康的路上呢!

  一辈子生活在这里,69岁的外婆常常感叹道:“依稀记得,村里的人,为了偷懒,把垃圾扔进长塘里。长塘的水臭烘烘,越扔越臭,一到夏天,村里的人都避着走,没人愿意到附近去玩。”听着外婆的话,我感到不可思议,这是我认识的长塘吗?现在的长塘,已然成为了旅游地的一个景点,里面的水真清啊,清得能看到湖底玩耍的鱼儿;水真绿啊,绿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这里常年人工喷泉喷涌着,周围一圈有饭店、小店、老年活动室、东梓关村史馆、理发店、民宿等,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在这里游玩,极为热闹。更有特色的是,每到傍晚,这里就成为孩子的时们嬉戏、游玩的天堂,经常传来一阵阵像铃铛般清脆的欢笑声。

  四十不惑的妈妈时常说:“现在时代好了,村里的人们都有活干了。原来妈妈小时候,这里的叔叔阿姨都找不到工作,只能在家里织娃娃,缝手套。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只能赚几十块钱。”原来,这里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啊!东梓关的农民们与时俱进了:一些年轻人外出打工,一些年轻人留在家乡,种种田,做点小生意;一些年长者白天到附近厂里干活,晚上到村里的各个健身区锻炼身体。特别是近几年,有些叔叔阿姨们在村里开饭店、酒店,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有些叔叔阿姨拿出了几十年的手工艺术:做糯米糖,做富阳酒酿馒头,把东梓关的特产亮出来;总之,家乡的叔叔阿姨变得更勤快了,更爱动脑来致富了,也变得更注重锻炼身体了。他们正全力奔跑在小康的道路上。

  东梓关——我的家乡,以前曾有大文豪郁达夫在他的小说中赞扬了她;新时代,她富有了新含义,是千千万万个新农村建设中的经典,也是全面奔小康的典范。我为她点赞,更为我伟大的祖国妈妈点赞:“赞,赞,我为你点赞!”

  第七篇: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

  奶奶说小康

  六(3)班王依诺

  小康一词,出自《诗经》:“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意思是说:人民劳苦够了,渴望稍微得到安康。这里的小康指的是“富有仍嫌不足,但温饱已有余”的生活状况。而现在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以上是对小康生活的“官方”解释,奶奶表示不是很懂,她只能用一个退休工人的大白话来说说她对“小康”的理解和体会。按她的说法,小康就是“手头宽裕,衣食无忧,心情愉快”,就这么简单。

  奶奶常常感叹:只要没有大的病痛,身体还算健康的话,我们这些退休的老人可算是最幸福的一群人了。每天早上只要能睁得开眼(还活着),那么国家发的养老金就到手了。政府还给我们免费体检,组织我们去旅游。清晨去西湖边晨练;做轻松的家务;没有什么烦心事,一天就在这样平静愉快的心情中度过。

  只有像她那样经历过苦日子的长辈们,对过去和现在有清晰的对比,才最有资格谈论小康。她说起过她少女时的一件往事。有一天,她突发奇想,想去杭州的笕桥机场看看停在地面上的飞机是怎么样的,于是,问邻居借了一辆破自行车,大老远地骑到机场大门口,结果被哨兵拦下,没能见到飞机,遗憾而归。然后她又说到了我,“你小小年纪,就已经去过好几个地方旅游,飞机也坐过好几次了”。两代人,在相同的年龄,感受到的是不同的生活品质。——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奶奶又说到了交通。“我年轻的时候,到萧山去看望朋友,一大早出门,要么坐长途车过钱江大桥,要么到江边坐渡轮,慢吞吞的,赶到萧山快中午了。现在你看看,前几天我们去滨江看望太奶奶,你老爸开车,过高架路,过钱江四桥,只用了二十几分钟就到江对岸了。如果坐地铁,也要不了一个小时。而且,你想想看,地铁竟然能穿过江底,这是多么大的工程啊!好比是以前神话故事里的“过江龙”,变成现实了。”——这是“翻江倒海”的变化。

  吃一个“高档”的冰淇淋,穿一双闪着荧光的球鞋,对于我这个“蜜罐”里泡大的小姑娘来说,这些都是稀松平常,理所当然的事,这又勾起了奶奶的陈年往事。奶奶说,那时候,冰淇淋之类的甜点属于“奢侈品”,家里没有冰箱,只能拿着一块毛巾去食品店里把冰淇淋包回来,一家人急着把快融化的“冰砖”吃完,不能慢慢“享用”。有时候,不知什么原因,还会吃到发苦的雪糕棒冰。而且,一块“高档”的光明牌冰淇淋,要六角钱,而那时人们的工资是36元,按比例算,相当于现在一个3600元工资的人,要花60元买一块冰淇淋。而事实上,现在60元能买到好几块高档的香甜冰淇淋了。——这是“由苦到甜”的变化。

  奶奶还有不少朴实的关于小康的看法,“散落”在平时的闲聊中,总之一句话,我们其实早已是小康社会了。小康生活不是吹嘘出来的,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良好的心态也是小康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在这样一个繁荣、平安的国家里,要怀着平和的心,知足的心。少一些牢骚,少一些贪婪。

  “小康”其实就是“幸福”的代名词。最后套用两句诗,来表达像奶奶那样的普通人现在的心境:

  不识“小康”真面目,只缘身在此“福”中。

  第八篇: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

  爷爷的躺椅

  作者:黄莉媛

  在我们家的客厅里有一张老式的竹排躺椅,与家里现代化的装潢有些格格不入。但是这个是爷爷最喜欢坐的地方,每天放学回来都能看见爷爷坐在上面摇啊摇,我对却对这个躺椅一直不是很喜欢因为小时候我曾经坐在上面,因重心不稳。一头摔了下来,从此对这个椅子敬而远之。出于好奇,我今日又坐上了这个椅子,但是这个感觉却一如既往的不好,一点也不柔软,也不舒服,根本没有家里的沙发坐的舒服。真当我感觉疑惑的时候,爷爷走了过来,要坐在躺椅上摇啊摇的。看见爷爷闭着眼睛很享受的样子,我就更加疑惑了,难道他坐的是柔软舒适吗?我问了爷爷“爷爷,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躺椅?你不觉得它很硬吗?没有家里的沙发舒服!”

  爷爷眯着眼睛笑着对我说,“这个躺椅很舒服啊,摇啊摇,坐在上面人会觉得很轻松,没有烦恼。”看见我非常疑惑的表情,爷爷接着对我说道:“在你爸爸小的时候,我们的条件还没有这么好,那时候,都是住在小平房里,家里的空间非常的狭小。那时候的生活水平也很少有人家能买得起又软又大的沙发。能有这样一张竹制的躺椅,躺在自家的门前纳凉,聊天都已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爷爷看着我聚精会神的样子,眯着眼睛喝了口茶,继续跟我婉婉到来:“你爸爸小时候。我经常抱着他坐在躺椅上摇啊摇。他一坐到躺椅上就很开心。那时候,街坊邻居最开心的事就是晚饭过后。各自拿着各家的躺椅在门口聊天,说话,吃瓜子。夏天的时候还能从井里捞起西瓜,大家一起分享。”爷爷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摸了摸我的头,“后来赶上拆迁的年代小房子换大洋房,所有的家具都丢了也用不着了,但是这个躺椅却一直跟着我来到了大房子,也让它沾沾我们的喜气。你们都是有福气的一代人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大而宽的沙发很软很舒服。对了,爷爷还听说现在还有一种沙发床,平时可以当沙发,要来客人的时候还可以拉开来当床用呢,现在的社会真是发展的越来越好啰!

  爷爷说到这里笑着眯起了眼睛……原来爷爷喜爱的躺椅承载了爷爷的生活历程。

  我望着坐在椅子上善良、慈祥的爷爷,回忆着爷爷的躺椅的往事,正是我们如今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第九篇: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

  为杭州速度自豪

  作者:方梓畅

  从我家阳台往外看,一座造型独特的建筑格外醒目。它就像一艘奋力驶向大海的航船,正如杭州乘风破浪的姿态。这座建筑就是如火如荼改造建设中的杭州体育馆。

  一天放学路过这里,我惊讶地发现,体育馆里面传出了挖掘机的轰鸣声,一群戴着黄色安全帽的建筑工人十分忙碌。难道曾伴随杭州数十年的体育馆要拆掉吗?

  看到我满脸疑惑的表情,爸爸笑着指指体育馆外墙。我一眼望去,只见墙上布满了由马赛克瓷砖拼接而成的动画:体操、羽毛球、举重……原来,杭州体育馆正在改造升级,这里将成为2022年杭州亚运会拳击项目的举办地。

  我是个体育迷,对梅西、C罗、科比等明星运动员如数家珍。2022年,能在家门口目睹亚洲各国优秀运动员的风采,这是家乡杭州带给我的幸运。我爱杭州,每天感受杭州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的同时,由衷地为这座城市涌动的速度与激情而自豪。

  这是一座既古老又时尚的城市。南宋御街和河坊街的古朴韵味,钱江新城和钱江世纪城的现代化气息,两种气质水乳交融,使杭州焕发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在这里,大数据和科技元素无处不在。出门不用带一分现金,无论是乘地铁还是逛超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一路畅通无阻;在这里,城市建设每一天都在加速,一幢又一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又一条地铁在杭州的版图上如巨龙蜿蜒,一座又一座大桥横空出世……杭州已从“西湖时代”快步跨入“钱塘江时代”,温婉秀美中透着大气磅礴。

  这是一座充满温情的城市。这种温情,不止体现在过斑马线时,汽车礼让行人的生活细节中,当新冠肺炎疫情袭击湖北,杭州邵逸夫医院、浙一医院的叔叔、阿姨们第一时间选择成为“逆行者”,阿里巴巴短时间内提供10亿元医疗专项基金支持。大爱无疆,让我永远铭记2020年的春天,爱的温情足以融化这个世上最寒冷的坚冰!

  这就是我的家——杭州。在这里成长,我感受到了前进的力量和美好的因子。杭州的变化,正是祖国千千万万个城市的一个缩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成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小康社会的建成付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辛苦汗水,我们应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长大后,我将用心反哺我的家乡,接过建设杭州的接力棒,让我们的下一代遇见更美好的杭州!

  第十篇: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

  小时候,奶奶总对我说起她生活的那个年代——战争、贫困、阶级区别都紧紧地压迫着她们,从小就饱受欺凌,生活十分艰难可怜。每次都会让我不知不觉地留下眼泪。可现在奶奶却总是说,托党的福,过上了好日子,小康社会真好!

  是呀,“小康”——一个来自远古的美丽梦想,一个祖祖辈辈追求的愿望。在黑暗的旧中国,有多少人向往着能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华民族苦苦追寻了几千年,属于人民的小康,它真的,来了吗?

  周末,我漫步在新塘边镇的街道上。街道的一旁是水泥建的人行通道与围栏,时常可以看见村民们在通道上悠闲地散步,不用担心车辆的往来。

  再往前走两步,是一座联结河道两端的水泥桥,桥做成了亭子的造型。好多老大爷老大妈正坐在通道上,一边把着扇子,一边和自己的老伙伴儿们聊天。通过这座桥就可以看见我们镇的大广场。上面正播放着时下流行的音乐,一群热爱舞蹈的奶奶正随着音乐起舞。队伍边的几个小朋友也有样学样,一边大笑喊着同伴的名字,一边模仿着自己的奶奶做着生疏的动作。

  再往前走,就是体现农村建设真水平的地方了——菜市场!小时候我最讨厌的就是和妈妈一起去赶集。无论我是坐在自行车后座还是被妈妈牵着,都逃不开被大人们紧紧挤成一团的命运。更别提脚下了,即使你从夹缝中挣脱出人群,你的鞋子也会沾满污渍——根本分不清这是污泥还是动物内脏,最客气的也有鸡屎招待你。

  过了拐角,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几个气派的烫金大字“新塘边农贸城”。继而是一片宽阔的停车场,上面排着整整齐齐的电瓶车。入口的烤鸭店正朝四面八方散发着诱人的香味。继续往里走去,只见里面开着明亮的电灯,地面干干净净,每个摊位都摆着新鲜的蔬菜或肉类。更让我吃惊的是,无论摊主是中年人还是老爷爷老奶奶,摊位上都摆放着与时俱进的二维码!前来买菜的村民都熟练地拿出手机支付费用。

  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望着车窗外不断略过的风景——广场上散发着香味的稻谷、美丽的绿化林、高大的姜氏祠堂还有各个村新建的文化礼堂,我心想,大概这就是小康生活吧!

  是呀!“小康”,多么美好的字眼!像是一阵春风,吹绿了田野的希望;像是一阵细雨,洗印出城乡簇新的景象;像是一条康庄大道,引领我们走向繁荣富强!

  从嘉兴南湖的红船到一曲《春天的故事》,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数代人的努力下,在党的带领下,伟大的中华民族终于走在洒满阳光的小康之路上,终于可以振臂高呼——全面小康,我们来了!

  第十一篇: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

  我家就在绿水青山间

  ——美丽的龙坞茶镇

  六(3)班苏宸韬

  我美丽的家就在远离市区的青山绿水间,那是一个广阔、清静而优美的地方,这里就是龙坞茶镇。

  龙坞茶镇是西湖龙井茶最大的产区,素有“万担茶乡”的美誉,这里风景优美,生态环境独具特色,连绵起伏的茶山常年碧绿,宛如世外桃源的白龙潭风景区溪水淙淙,是人们郊游踏青、亲近自然的好去处。虽然这里的自然环境优越,可是在10多年前,这里并不受人欢迎,因为落后的设施,破旧的房屋,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而近年来全面小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给龙坞茶镇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九街的旁边,新开辟出了一个兔子山公园。原来就是一个普普通普通的小山包,经过专业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开辟出了健身步道和凉亭,栽种了各种树木,培育了大片大片的草坪,安装了一些游乐设施,还引进了运动俱乐部。要是你们来到这里,不仅可以在茶园里漫步,在草坪上野餐,还可以乘坐高空滑翔伞俯瞰整个龙坞茶镇那一片片醉人的茶园。

  改革的脚步更走进千家万户,给茶乡人民带来了幸福小康的生活。让我们来到龙坞茶村看看吧,这里一幢幢各具特色的茶楼点缀在绿色的茶园里,每到节假日,这里坐满了休闲品茗的游客,喝喝西湖龙井,品尝农家菜,西山公园登山……可以让人呼吸清新的空气,充分地放松身心。

  要知道原来的龙坞是怎样的?你想都想不到。对杭州人来说,那是个偏远的、陌生的地方。公路不通,道路都是坑坑洼洼的土泥路,老百姓哼哧哼哧做一年,收成少得可怜。自从习近平主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里公路通了,家家有了自己的茶山,而且政府为茶农们给茶叶用直升机洒水,免费送肥料。茶农们种茶有了劲头,老百姓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收入,日子越过越红日子越过越红火。

  龙坞茶镇正走向全面小康,祝福龙坞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第十二篇: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

  梦中的小时候

  作者:吴珞宁

  妈妈经常跟我说:你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年代——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用。有那么多的玩具,有那么好的教育环境,有那么好的生活条件……有一天晚上,妈妈陪着我睡觉,我问妈妈:

  “妈妈,那你小时候是怎么样的?”

  “我小时候没什么好吃的东西,早饭一般就只有稀饭和榨菜。”

  “哇,我好羡慕你,有稀饭和榨菜吃!”

  妈妈皱了一下眉头:“我们很少有新衣服穿,很多是哥哥姐姐穿过的旧衣服,只有过节或者开学的时候会做几套新衣服。”

  “那也不算差。”我撇了一下嘴。

  “我们住在小矮房里,没有彩电,没有抽水马桶,没有空调,还经常停电,要打手电筒或者点蜡烛……”

  “啊,停电的时候肯定很好玩,可以和爸爸捉迷藏。”我期待地说。

  ……

  聊着聊着,我就睡着了。一觉醒来,发现我躺在一张破破的木床上,床板上有一些蛀洞,挂着打了补丁的蚊帐。身边的所有家具都不像是我们家的,都很旧。我走到隔壁房间,看见外婆和妈妈正在做早饭,当我看到早饭时,开心地跳了起来,居然是我好久没吃的榨菜和稀饭。真的可好吃了。

  吃完了“美味”的早饭,我走到屋子外面。外面刚下过雨,马路上的黄泥土变得很粘稠,有些地方雨水积成了水坑。我的鞋底一下子沾满了泥巴。我一边走,一边寻找好玩的小水洼。找到一个就在水洼里跳几下,玩得不亦乐乎。妈妈给我做的新衣服上溅满了泥水,弄得脏兮兮的。

  我满身泥泞地走到家。一到家,妈妈指着我的衣服,生气地说:“你看看你,新衣服才穿半天,就弄得这么脏。快换掉,换成你那套旧衣服。以后下雨天只能穿你的旧衣服。”我失望地换上了旧衣服。

  ……

  天渐渐黑了,家里的灯泡发出昏黄的灯光。我们正准备吃饭,突然停电了,爸爸找来了蜡烛点上。本来希望有一顿美味的烛光晚餐,但晚上的菜除了青菜,都不是我喜欢的:茄子、苦瓜,蒸咸鱼,还有咸菜汤。我吃得一点没胃口。想到我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名侦探柯南》要泡汤了,我心里更加失落。等我们吃完饭,电灯又亮起来了。我欢呼起来,“哇,可以看电视了!”。家里的电视机只有微波炉那么大,连点播功能都没有,根本找不到我要看的《名侦探柯南》。我大声嚷嚷:“这什么破电视嘛?!”

  突然,我耳边响起了熟悉的声音。“快起床了,要来不及了!”我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原来是妈妈啊。咦,我怎么又回到自己家了呢。我马上起床跟妈妈讲了自己的梦。妈妈听完笑了笑,问我现实和梦境中,我更喜欢哪个“家”里的生活。我狡黠地反问妈妈:“那你喜欢现在的生活还是你小时候的生活?”我望向妈妈的眼睛,妈妈摸了摸我的头。我们不言而喻地一起笑了起来。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离全民“小康”的生活越来越接近了。谁还想回到过去呢?!电视上说:“小康”这个词源于《诗经》,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社会理想。是中国百姓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很久守望,今天百姓对小康生活已经有了新的期待。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我感觉自己能生活在这个幸福的年代很自豪,一定要好好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第十三篇: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

  9月30日是我的生日。每年的生日,爸爸妈妈都会给我准备一顿大餐,今年也不例外。我今年的生日愿望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海底捞火锅。放学后,爸爸早早就带我到店里,很快餐桌上就点满了各式各样的火锅食材,这一下子激发了我的味蕾,我不禁立即大快朵颐起来。看着眼前热气腾腾的火锅,我的心中不由地涌起了一股幸福的感觉。也许这就是大人们所说的小康生活吧!

  小时候,爷爷总是跟我说起他生活的那个年代。那时候,家乡很穷,家家都住着土坯房,人人都穿着补丁装,很多时候还要饿肚子。下雨天,院子里、大街上,全是烂泥巴,一脚踏下去,连脚带鞋都会陷进去,拔都拔不出来。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拼搏努力,中国社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已经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现在正在向着全面小康社会大步迈进。

  以我们温州为例,如今,大街上再也看不到裸露的黄土,再也闻不到污水的恶臭。人们看见的是湛蓝如洗的天空,闻到的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空气。五马街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公园路焕然一新,到处人山人海。花儿绽放着欣慰的笑脸,小树扭动着轻快的舞姿,广场上和平鸽与人们亲切游戏。自然的美已经融进了城市,与其合为一体,组成了小康社会的一大亮点。伴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精神文明也步入了小康。当你步入这个陌生的城市,总会得到一声声亲切的问候、热情的帮助。每当你走进商店,也都能听见一声温和的“您好”。人们渐渐懂得了说“没关系”、“请原谅”的艺术,也渐渐懂得了弯腰、鞠躬、点头的礼貌。这一切的一切,使温州这个社会更加像一个大家园,也无愧于全国文明城市这个荣誉称号。

  如今,我们可以用电脑上课写作业,可以用微信视频聊天,也可以用耳机听音乐……保暖已不是穿衣的标准,色泽艳丽、款式新颖才是人们的时尚追求。我们的食物也不仅为了吃饱,更讲究营养均衡和品种丰富。谈起住房,那就更不用说了。人们现在住的是既宽敞又明亮的大楼房,家里的家具也是应有尽有,智能家电、智能机器人也已经随处可见。现在的出行也变得非常方便,飞机、动车、地铁、公交车、出租车等等,各种交通工具任你选择。

  从改革开放一路走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现在应该好好学习,学好本领,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全面小康,我们来了!

  第十四篇: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

  大人们总说“小康社会”,“全面奔小康”。可是他们口中的“小康”到底是什么呢?我问奶奶。

  奶奶摸着我漂亮的小裙子说:“小时候,在我们班里,只有家里最富裕的小孩才能穿得上公主裙,而且一年也买不了几套。有的家里贫苦一点,一件衣服需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如今,你可以经常买新衣服,公主裙再也不是奢侈品,款式更是多种多样!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相比,可谓是天差地别!”

  爷爷也跟着讲了起来:“我们小时候啊,村子里还都是泥巴路,一下雨,准会把鞋子裤脚溅得脏兮兮。碰到水坑,一脚踩下去拔都拔不起来!去什么地方全是靠走路和自行车。”我感到不可思议,因为我无法想象那样的生活。

  就在这时,爸爸从外面回来,热得打开了空调,吃着清爽的水果,边吃边说:“还是现在好,热了冷了都有空调。不像以前我上学那会儿,三十几度还只能吹电风扇,顶着闷热的天气学习。”以前,爸爸的学习帮手只有一台小录音机。可是现在,我的学习帮手可多了,有复读机、电脑等。

  到了晚上,妈妈把扫地机器人开起来,让它清洁地面,准备去做晚饭了。我们每天都能吃到可口的鱼和肉,菜肴丰盛又有营养,早餐也多精致美味。妈妈告诉我,以前孩子因为经济不好,经常饱一顿饿一顿,个个面黄肌瘦。像今天的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提升了生活品质,科技更是发达。

  再站在一个小学生的角度看一看,我们的教学器材不断升级,我们的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我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我们的爱国感情越来越浓。这些,也是“小康社会”为我们带来的改变。

  我们家只是中国快速发展中的一个缩影,中国在慢慢变得富有繁华!

  社会不断进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

  大家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美好,这就是全面小康吧!

  第十五篇: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

  新农村,新春节

  六(3)班高艺涵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思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的理想生活的追求。而在我心中的小康社会,具体就是: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下面就让我看看我们的新农村,新春节吧!

  盼星星,盼月亮,在一天天的期盼中,新年终于要到了。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穿梭于繁华的街道,置办着年货,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年三十那天,姑姑也从上海回到了老家,要去小时候玩耍过的地方走走。我跟姑姑在爷爷指引下来到了村子的凉亭边,一排古色古香的建筑展现在眼前。顶上铺了稻草做装饰,下面是一排排的洗衣台,转弯处放着两台脱水机。“洗衣机怎么会放在这里呀?”我惊讶得嘴巴可以塞进去一个大馒头。爷爷乐呵呵地说:“这里是今年下半年新建的洗衣房。洗衣房的污水是统一进行净化处理的,这样可以减少水污染。旁边的脱水机特别有利于家里没有洗衣机的老人,在这里洗了衣服可以直接脱水拿回家晾晒,非常的方便。”看着这既美观又实用的洗衣房,我想起了村口写了的那一排醒目的大字,叫到:“怪不得村口写着‘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新时代农民真的不一样啦,生活将会越来越幸福了。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听着熟悉又陌生的鞭炮声,我们家的年夜饭开始了。“爷爷,这鞭炮声怎么不一样啊?”不知道吧,这是电子鞭炮。“哦,怪不得,你那么小气。姥姥家的年夜饭是满汉全席,您家的年夜饭的菜……呵呵……。”听了我的话,姑姑笑了笑,接口道:“小屁孩,不懂了吧,这叫做过一个节俭年。”爷爷摸了摸胡子说:“节俭才能养德。咱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但是节俭的传统不能丢。新春佳节,也要进行光盘行动哦!”原来如此啊,我恍然大悟。全家人团团圆圆的围坐在一起,吃着一桌子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聊着家乡的新变化,别提有多幸福了。

  这个春节是我过得最开心的一个春节,不仅吃得满足,玩得尽兴,而且还看到了小康社会下农村的新变化,体会到了农村的新风尚,过了一个环保健康的文明年!

  第十六篇: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

  脚踏实地奔小康

  六(3)班胡海跃指导老师:蒋国美

  说起奔小康,你一定会问:什么是小康?小康其实就是过着经济富裕,吃穿不愁的日子。

  我一出生就衣食无忧,每天都很开心,日子过得很充实,也一直以为这样的生活很普通,每个人都如此。今年暑假时的一天和爸爸聊天,聊他小时候的事,他说以前的生活可远没有现在这样幸福。那时候中国的物资整体上非常匮乏,爸爸出生在四川偏远的山区,家里的房子由瓦片和石板墙搭建而成,一到冬天,寒风一吹,不管在房间里的哪个角落都会冷得说不出话来。每天5点起床,匆匆忙忙吃饭早饭后走几公里的山路去上学。冬天的时候,寒风凛冽,走到学校后手脚冻得通红;夏天的时候,还没走到学校,衣襟早已经湿透。再说吃的,能吃上白

  米饭的时候很少,以玉米、红薯等粗粮为主,蔬菜都是自家地里种的,要是偶尔能吃上一顿肉,那是比过年还要开心。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爸爸说他小时候的衣服全是别人穿旧的,穿着不合身,还很容易破,布丁摞着布丁,破破烂烂的。偶尔在过年时会有一身新衣服穿,所以大家都盼着过年。至于鞋子就更不用说了,那时谁要是有一双新鞋穿,能把其他人羡慕死。总是一双旧布鞋一直穿着,脚底被磨薄、磨穿,脚面被撑大、撑烂,也只能继续穿着去上学。

  听完这些,我再想想自己现在的生活,家里有中央空调,冬暖夏凉,各种电子产品家里应有尽有,通过互联网就可以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我们住着带电梯的楼房,出门可以坐车,地铁也通到了家门口,出行更加方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吃的用的,比比皆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穿新衣服新鞋子随时都可以买。这样的日子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我们能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全靠国家的政策好,通过全家人的努力,一步步积累财富,打拼并创造而来。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生活也在变化。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生活在祖国的蓝天下是幸福的,生活在美丽的校园中是幸福的,生活在小康社会更是无比幸运的。

  然而,全面小康社会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要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让我们从现在起就胸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从点点滴滴做起,奋发图强,努力创造,把自己锻造成一块有为的好钢,将来成为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将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为中华民族美好灿烂的明天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十七篇: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

  老家的公路

  作者:陈佳乐

  国庆期间回诸暨老家的路上,我坐在车里看着外面倒退的景色不禁心里思绪万千。

  老家位于诸暨和东阳交界的一个小镇,每次从杭州回老家,必须经过一个大水库。看着被群山环抱、湖水清静的水库,想起外婆曾经和我说过的一件往事,她年轻的时候和同学到诸暨求学,那时没有公路只能坐船,因为前一天晚上睡的太晚第二天起床迟了,结果没赶上船,眼看着同学们坐在船上越走越远,没办法只能走山路到诸暨,到学校后脚上赫然两个大水泡,她叹息说,要是有公路就好了。如今她的愿望实现了,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乡亲们不怕辛苦,沿着水库修出了长长的公路,不仅从老家到诸暨再也不用坐船摆渡,而且借着8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以及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出了美丽田园小镇,发展出了特色农家乐和特色旅游业,通过这条公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带动了家乡的经济,用那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来形容一点都不假。

  我们经过水库一路往南就到老家的集镇了,镇上路面宽敞平坦,美丽大方的独栋别墅,一改往日低矮的砖瓦平房,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周围青山环绕,溪水清澈,溪边不时有白鹭飞过,一片祥和宁静,再也不是柴草随意堆积,陈年垃圾无人清理的景象。外公外婆和大姨夫一家正微笑着站在家门口迎接我们,大姨亲切地把我们迎进了她家的新房——今天是他们的乔迁之喜。新房是政府征地修路拆迁后另造的,当时一起拆迁的还有周围十几户老宅,大姨夫曾笑着说过,他从未想到家在农村也会有因为修路而拆迁的事。是啊,杭州城里因为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拆迁并不鲜见,如今农村也有了因为老百姓的出行方便而修路拆迁。这条新路的修建开通,不仅再次缩短了从诸暨到老家的距离,妈妈小时候回老家要一路颠簸大半天的情况是一去不复返了,而且还密切了各个村之间的联系,再也不用绕路了,大姨现在就在离家15公里外的另一个村里工作,收入大大增加,满脸都是笑意,这是不是说明在习爷爷的带领下,我们的农村会越来越好!

  “要致富先修路”,家乡因为这条公路,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我想我在长大,家乡也在变化,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第十八篇: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

  一家三代人的红色传承

  作者:支泽睿

  我出生在杭州,在这片红色的革命圣地,发生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振奋人心的革命故事,这里有战火纷飞的岁月、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兢兢业业的耕耘、为国为民的奉献。下面我要讲的故事就是我们家三代人的红色情怀,故事里有家也有国。

  (一)我的红领巾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梦想着带上红领巾。那抹鲜红不知道让我巴望了多少个日子。2018年6月1日,是一个即难忘又特殊的日子。在那一天,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少先队员。

  清晨,妈妈特意给我穿了一件白衬衣,仔细地抚平了衣服上的每一个皱角。妈妈说,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只有系在洁白的衬衣上才能更加醒目。我期待着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刻,那该是多么的光荣啊!

  我小心翼翼地背上书包,一路蹦蹦跳跳像激动的小鹿一样奔向学校。我一路想象着、期待着红领巾系在胸前的那一刻。

  入队仪式开始了,我的内心十分激动。在大队委员的带领下,我们齐声呼号:“时刻准备着!”当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帮我戴上红领巾时,我感觉心都要从嗓子眼里跳出来了。胸前的红领巾是那么的鲜艳、是那么的圣洁。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

  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仔细地抚平红领巾上的每一处褶皱,整整齐齐地将它折叠好。这是一份永不褪色的红色礼物。

  (二)妈妈的党徽

  每天清晨,妈妈都会在镜子面前,仔仔细细地佩戴好红色的党徽。她告诉我,要让党徽一直在最贴近心口的地方,要把党徽时时刻刻装进心里。

  妈妈告诉我她也是在6月光荣入党的。时间要倒回至2008年的6月,工作刚刚满三年的妈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的那天,妈妈特意穿了一件白衬衣,因为她觉得站在红色的党旗前宣誓,只有白色的纯洁才能配得上红色党旗的热烈。在党员发展大会上,妈妈心情激动,妈妈紧张的读完自己的入党志愿书,佩戴上鲜红的党徽,妈妈的心情激动无比。她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坚定的举起右手大声的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妈妈说,每天佩戴党徽也是一种仪式,一种让她重温入党的仪式,因为那是深入骨髓的一种红色的传承。

  (三)外公的红领章

  今年国庆节,在外婆家,我和妈妈一起收拾家里的老物件,发现了一对用海绵包好的红领章,打开海绵露出红红的绒布面像两块饼干大小。妈妈告诉我那是外公生前的珍藏。看着那鲜红的领章,我缠着妈妈给我讲没有见过面的外公的故事。

  1976年,20岁的外公参军入伍了,他的兵种是工程兵。就在这一年,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了。外公被选入了地震的抢修队伍,负责为灾后百姓建设住房。面对灾后的一片片废墟,外公和战友们很快投入建设。他们分工合作,一部分人负责清理震后废墟,清出道路、抓紧时间通水通电;一部分人抓紧开始新的居住房屋的建设工作,现场没有大型的机械,外公和他的战友们就用手推肩扛,他们每日每夜的干活,大部分战士的手、肩膀、脚都磨得满是血泡,但他们没有停下来休息,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尽快的使震后的人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灾后重建工作完成后,每位战士都领到了一枚鲜红的领章。外公没有舍得用珍藏了起来,纪念那段参加过的特殊的战役。

  这是我们一家三代人的故事,而在我们身边,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将爱国护国、民族自强的信念代代相传。历史记不得他们的模样,却忘不了他们的力量。正是这种薪火不灭、刻骨铭心的精神,成就了中国的梦想。

Copyright © 2016 www.8zuow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作文吧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2014531号-2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