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2022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周活动总结(精选3篇)

中学2022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周活动总结(精选3篇)

时间:2022-12-22 10:05

  以下是作文吧小编整理的中学2022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周活动总结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中学2022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周活动总结

  按照市粮食和物资局等五部门联合转发的《关于做好20xx年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和要求,学校高度重视“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宣传教育工作,制定宣传周活动方案,扎实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营造广大师生节粮的校园氛围,在全校达到预期效果。现就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在第xx个世界粮食日来临之际,我校以此为契机,迅速成立以冯xx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利用升旗仪式演讲、广播站宣传、主题班会学习讨论、手抄报展示等多种形式为载体,向大家介绍了世界粮食日的由来及世界和我国粮食的供需现状,号召全体师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提高合理健康饮食的平衡意识。

  主题班会研讨活动中,各班级在主持人的讲解下,通过观看一段段爱粮节粮的视频、一张张粮食来之不易的图片,一组组让人发省的数据,让同学们了解到一粒粒米的前世今生,意识到农民伯伯的辛劳大家纷纷感悟粮食的来之不易。

  一张张精美的手抄报作品用丰富的色彩和文字向大家发出倡议,今后应该要做到不浪费一粒米,不随意剩一粒米,将“光盘”行动坚持到底!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至此纪念第40个世界粮食日系列主题活动到此结束了,留给学生的是感悟、是反思、是健康饮食、安全饮食意识的激发、是节约行为的触动。行动造就未来,珍爱绿水青山、珍惜劳动果实,厉行勤俭节约,严禁铺张浪费,健康饮食,光盘行动,实验在践行!

  第二篇:中学2022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周活动总结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节约,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精神指示,以10月16日是世界第xx个粮食日暨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为契机,xx第一中学召集了各班班长和团支书在录播教室开展了“厉行节约、浪费可耻”的主题教育活动。参与本次主题教育活动由德育处和总务处联合牵头举行。

  首先,德育处组织进行主题班会,着重介绍了世界粮食日以及全国粮食安全的相关知识,包括世界粮食日确立的时间、为何要确立世界粮食日、全国粮食的现实状况以及节约粮食的具体措施等。让同学们更加明白了粮食的确来之不易,懂得了在生活中要珍惜粮食,杜绝浪费。〔www.8zuowen.com〕

  总务处反馈了学生对食堂的一些意见、建议进行了相关的整改工作,并针对食堂近期的浪费现象进行了说明,希望同学们每天在就餐时,做到按需取量,吃多少,拿多少,在用餐时,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吃完每一样菜,每一粒米饭,成为日常光盘行动践行者。

  活动最后,每个学生在厉行节约、浪费可耻的承诺书上进行了签名。德育处对本次主题教育活动进行了总结,希望每个同学从自己做起,带动周围的人做起,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做好“光盘行动”践行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光盘行动”,参与到“光盘行动”中来。

  xx第一中学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精心设计宣传栏、倡议书等方式广泛宣传节约粮食。从珍惜一粒粮、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支笔、一分钱等衣食住行的小事入手,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树立节俭、节约意识。

  本次主题教育活动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粮食的种类,体会到粮食种植和收获的不易,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还提高了对粮食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意识,为养成爱粮惜粮的良好习惯起到促进作用。

  第三篇:中学2022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周活动总结

  20xx年10月16日是第xx个世界粮食日,为了培养我校学生爱粮节粮、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优良品德,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

  活动一:以“世界粮食日”为主题出宣传海报,并且在食堂及教室走廊等地方张贴,加大该主题宣传力度!

  活动二:黑板报以“世界粮食日”为主题,时刻提醒学生节约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节约意识!

  活动三:我们以网络直播,教师群、家长群转发等方式扩大宣传范围。

  经过这一周“珍惜粮食”的学习,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是怎样用行动来实践的吧!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意识,是一种科学的生活方式。

  此次“世界粮食日”教育宣传活动,使“珍惜粮食”的意识扎根于师生们的心中!珍惜粮食,传承中华美德,xx六中一直在行动!

Copyright © 2016 www.8zuow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作文吧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2014531号-2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