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词其一教学设计8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篇:秋词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我们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作文吧 8zuowen.com*
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四、背诵活动:
1、集体背诵本诗
2、接龙背诵本诗
五、堂上练习:
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秋词》与《天净沙秋思》比较阅读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秋思”“秋天的愁思”之意。开头四句写景极力渲染冷清凄凉的气氛,为下文作铺垫,景中带有“悲秋”色彩。以“断肠人在天涯”点题,表明游子思乡之情。
①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萧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萧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②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③上面两首诗同写秋景,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刘禹锡表达的是(),而马致远却抒发了()。
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天净沙•秋思》是()。
参考答案:
①D②C
③豪放热情,乐观向上的情怀;凄苦的思想之情。
《秋词》是议论兼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第二篇:秋词其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默写《秋词》。
2.了解作者概况和理解诗的大意。
3.领悟作者的情感。
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概况和理解诗的大意。
难点:领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二、自主学习——读诗文
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作者,把握节奏。
1.读作者
刘禹锡,字_______,_______代诗人。有_______之称。刘禹锡和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成“刘白”。
2.读字音
寂寥_______春朝_______碧霄_______
3.读节奏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三、合作探究——思诗意
1.独立完成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自古逢秋悲寂寥:
(2)我言秋日胜春朝:
(3)晴空一鹤排云上:
(4)便引诗情到碧霄:
2.小组合作说诗意
3.深入探究
(1)一二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2)“我言秋日胜春朝”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4.学生展示,师生互动
四、迁移阅读——赏诗情
1.刘禹锡的《秋词》中描绘了___________景,表达了______感情。
2.马致远的《秋思》中描绘了___________景,表达了______感情。
3.马致远的《秋思》没有一字写悲,为什么读来却悲伤寂寥?
五、课堂检测——背诗歌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后积累关于秋天的诗句。
第三篇:秋词其一教学设计
一、导入
通过之前的梳理,我们了解了这首诗主要抒写秋天的独特感受,其实在他之前,有很多人写秋,且都是写秋高手,请看——(屏显)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悲秋成为传统情调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借秋表达迟暮之悲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秋衬托难舍的离情
二、品读、探讨
悲情之祖宋玉在《九辩》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此,悲秋便成了我国古代诗文中一个传统情调;杜甫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借秋表达迟暮之悲,虽为一时登临所起,却写尽一生悲哀;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更是以冷清的秋景来抒写难舍的离情。古往今来,诗人们通常借秋的肃杀,来抒发家国之恨,或感叹别离之苦。
1.在这首《秋词》中,刘禹锡又是怎样写秋的呢?请大家交流讨论。
明确:这个同学你来说,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位同学不仅找得好,而且还总结了一个很专业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非常好!在这一句中,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的心境。
2.为什么逢秋就会悲寂寥呢?
明确:你来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面对无边落叶萧萧下的情景,怎不让人悲从中来。说的真好,大气。
你来补充,古人看到片片掉落的树叶,就会想到自己的生命也会像落叶那样短暂,便会有韶华易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好个物是人非,你真是个有灵性的孩子。
而在这里刘禹锡却非常高调,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赋予秋天积极明朗的格调和飘逸脱俗的意趣。其中“我言”一词更是道出了诗人的自信与豪情。
3.你还从什么地方读到了?
你来说,嗯,后两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师刚刚还注意到,你读这一句时,重读了“排”字?“排”字何解,对,形象地写出了仙鹤要冲破白云的阻隔,一飞冲天的豪气。
你有话说,你来,你觉得这是一只孤单的,独特的鹤,他敢于冲破秋的肃杀,追求更高更远的天空。不错!
古诗中借鹤表明心迹的作品有很多,<诗经>中有”鹤鸣于皋,声闻于野”,抒写鹤声之悦耳;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古人喜爱鹤不仅因为鹤有美好的外表,更重要的是鹤代表的超然脱俗的君子品质。
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在对秋的描绘中,诗人没有选取衰败的枯草和凄凉的秋风,而是独辟蹊径,用一只晴空之上、凌云飞起、承载着诗人的情思和壮志的鹤,用鹤舞翔空壮志凌云的姿态打破秋天的萧索,展示坦荡的胸怀。
4.知人论世,背景补充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人生经历,让作者写出如此积极豁达的文字?
明确:805年,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改革被贬朗州(湖南常德),正值三十四岁如花的年龄被赶出朝廷,这首《秋词》,我们分明看到了他心中燃烧着的熊熊烈火;
任和州通判,他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身居陋室,艰苦的日子在他昂扬的笔下,被勾勒成一道道清丽的诗行;
被贬朗州十余年,奉诏还京,"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得罪权贵,被贬连州刺史十四年;
826年,被召回长安,他劝好友白居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还有满天晚霞,足可有一段时间的辉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他将贯穿终生的豁达乐观注入诗篇,笔下的每个字都跳动着蓬勃生机。即使被贬巴山楚水二十三年,依然豪气冲天;
5.课堂小结。
千百年来,于逆境处安然处之者不胜枚举,他所生活的唐朝,就有王维,隐居终南山,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尽显悠然;还有李白、赐金放还之时,一声长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一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许正是这大唐文化的廓达大度,潜移默化,正是这大唐沃土的豪迈气象,滋养了这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从而成就了那个时代豁达的诗人,旷达的诗风。
千载之后,刘禹锡写下的那首《秋词》温暖了后世的每个秋天。请同学们记住刘禹锡带给我们的点滴感动,让我们用最豪迈的声音,齐读《秋词》!
第四篇:秋词其一教学设计
刘禹锡《秋词》
——古诗词阅读指导
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品析语句。
2、知人论世,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掌握阅读诗词的方法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熟悉理解诗意。
2、搜集有关秋的诗词
3、搜集刘禹锡的有关资料及生活中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极其凝练的语言包蕴极其丰富的情感,传达出耐人品味的人生哲理。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阅读古诗词,品味古诗词呢?今天我们以刘禹锡的《秋词》为例来探究一下如何阅读古诗词。
二、欣赏悲秋诗词,感受悲凉心境
教师问题导学:秋,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一个季节?在多数诗词歌赋中又是怎样的一种意境?你知道哪些写秋的诗词?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三、诵读诗词,理解诗意,品析诗句。
1、教师朗读指导:根据意义和音节划分停顿,读出节奏和韵味。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读,齐读。
2、教师问题导学:(1)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2)你最欣赏那句诗词?说说理由。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这两句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教师总结:《秋词》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大诗人刘禹锡的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了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那么刘禹锡为什么能写出与众不同的秋呢?这就要探究诗人的性格特征及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知人论世,探究《秋词》豪放风格原因。
教师问题导学:1、根据你搜集的资料,谈谈诗人的生平经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同时被贬边远地区做司马(这就是有名的“八司马事件”),从此便长期(约2l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过着像屈原一样的“逐臣”生活,极为凄苦。但在种种不幸的遭遇中,在挫折与困顿中,他愈挫愈勇、坚守自我、乐观生活,形成了他孤高自傲的倔强性格。
2、刘禹锡的故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刘禹锡在和州任通判写下的千古名文《陋室铭》。可是,你知道他写下这篇传世佳作背后的故事吗?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转眼千年已过,策知县早已化作黄土,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代代相传,流芳百世,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
3、总结诗人的性格及人生态度
教师问题导学:读了刘禹锡的诗,了解了诗人的人生经历,你觉得刘禹锡是怎样的一位诗人呢?
刘禹锡是一个能够在挫折与困顿中,愈挫愈勇、坚守自我、乐观生活、胸襟开阔、昂扬向上、孤高自傲、性格倔强的豪放诗人。
五、感悟人生
读了这首诗,了解了诗人的人生经历,你有何人生感悟呢?
学生自由谈:无论在怎样的处境中,都要乐观积极的生活。
六、总结阅读古诗词的方法
1、诵读,读出韵律
2、理解诗意,品析语句
3、知人论世,感悟人生
七、课后延伸
课下阅读刘禹锡的《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感受作者倔强不屈的精神境界。
八、补充资料:《玄都观桃花》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此诗通过人们在玄都观看花的事,巧妙地讽刺了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第一、二句写人们去玄都观看花的情景,展示出大道上人欢马叫、川流不息的热闹场面,看花回来的人们"无人不道"花的艳丽,呈现出心满意足的神态;第三、四句表面上写玄都观里如此众多艳丽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还根本没有,离别长安十年后新栽的桃树长大开花了,实是讽刺那些权贵在他被黜之后得意忘形的小人之态。此篇诗语讥忿,触怒当权者,作者因此又遭贬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会来。玄都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
《再游玄都观》是唐代刘禹锡的诗作。《再游玄都观》作于公元826年,是《玄都观桃花》的续篇。十四年前,刘禹锡因赋玄都观诗开罪于权相武元衡,被远窜岭南。十四年后,刘禹锡复出,这时,武元衡已死了十四年了。刘禹锡重游玄都观,旧事重提,写下《再游玄都观》,表现了他对武元衡等人的嘲笑和鞭挞,和自己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玄都观的百亩庭院,一多半都长了青苔。桃花一株也没有了,只有那野菜花儿开。种桃的道士哪去了?前回的刘郎今又来。
第五篇:秋词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难点::领悟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家作品简介:(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自学感知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引:引发。
四、研读课文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大家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
“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五、总结全文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第六篇:秋词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读体会诗人独特的“喜秋”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领悟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吟咏,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时间: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你能回忆有关秋的诗句吗?引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
1.朗读
明确:朗读节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明意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二、品读
1.《秋词》中你最欣赏那一句?好在哪里?(小组交流)
诗的前两句: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诗的后两句:
通过对晴空“鹤排”云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诗人也许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借“鹤”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再次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整个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链接——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2.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前面时我们学过的还有哪首诗的内容也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示例:《观沧海》(秋初)“树木众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的秋风没有引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叹,反而使他得以展现自己宽阔的胸怀。
三、比读
《秋词》(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①嗾,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明确:1.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2.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四、作业
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把《秋词》(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一篇散文。
板书秋词
刘禹锡
古人悲秋——(对比/反衬)——自己颂秋
借咏秋景——乐观豪迈/意志坚定
第七篇:秋词其一教学设计
知人论世——品读刘禹锡的真性情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全诗;
2、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赏析把握本诗情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古诗词;
3、学习诗人积极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赏析把握本诗情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古诗词。
教学方法
赏析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秋天是一个诗意的季节,关于秋天的古诗词数不胜数,你会背哪些?请说出一两句。
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每位诗人的笔下都有一个不尽相同的“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秋词》,看看他笔下的秋是怎样的。
二、作者简介
让学生填空:
刘禹锡,唐代诗人,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后人称其为诗豪。有《竹枝词》《乌衣巷》《陋室铭》等名篇。
三、诵读诗歌
1、音读
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2、意读
结合注释翻译,了解诗歌大意。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悲叹冷清萧条,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仙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引发我的诗兴到了碧蓝的天空。
3、情读
初读诗歌之后,你认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积极、昂扬
四、赏析文本(小组讨论)
1、前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运用了对比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
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提出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
2、诗人是怎么证明“秋日胜春朝”这一观点的?
提示: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应该去前文找还是后文?后文
结合以下两个问题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一:“鹤”这一意象有何特点?
“鹤”的象征意义:①长寿(鹤鸣人长寿);
②具有高尚品德的贤士(鹤性情雅致,步行规矩,情笃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用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惯用鹤翔或鹤鸣来喻人生大志的,所谓“鹤鸣九皋”“冲天一鹤”。
③隐士(闲云野鹤、梅妻鹤子)。
此处是第二种。
问题二:“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排”字有何妙处?
明确:“排”字意为推开、冲破,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形态,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
3、诗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可以印证?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文人历来伤春悲秋,写秋天多选择萧瑟的秋风,凋零的草木,凄冷的秋霜等意象。刘禹锡为何一反常态说出:“秋日胜春朝”,选择“晴空”“鹤”等明丽的意象来写?
诗歌意象的选取与哪些因素有关?
明确: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诗人自身的生平经历等(一切景语皆由心生)。
例如:马致远是飘泊天涯的游子,所以他选择的意象就是“枯藤”“老树”“昏鸦”;
曹操是志向远大的英雄,所以他选择的意象就是“沧海”“洪波”“日月”“星汉”。
而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五、知人论世
刘禹锡是晚唐诗人,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刘禹锡参加了唐顺宗永贞年间的一次改革——永贞革新,改革以失败告终,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其间写下了秋词二首,这是第一首。
所以诗人写“鹤”是以鹤自喻,写明丽的秋景是展现自己积极奋发的精神,表明自己虽遭贬谪却绝不会意志消沉,向困难低头。
六、总结全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助孤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七、拓展阅读
秋词(二)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译文:秋天来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焦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了。
八、感悟收获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提示:可从写作、诗歌鉴赏等方面来谈。)
第八篇:秋词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学情分析
《秋词》是统编初中语文初一上册的一首课外诗歌,作者刘禹锡。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尚浅,知识水平有限,可能很难把握作者所所写之景(意象)及其所抒发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这不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亦是难点,教师在这个方面应加以点拨与引导。
二、教学目标
1.感情读文,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2.领悟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作品:(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自主探究:
一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要求学生标出疑难字音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
要求学生在诗歌中划出节奏
二读:结合注释,读明诗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诗意
遇有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换看法
三读:品析意象,读出情感
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所写之景物有哪些,思考这些景都带有什么色彩
(四)展示评价
一读:
在学生自读展示2-3遍后的基础上泛读
明确听读要求
指名学生或小组朗读
二读:
出示幻灯片检验学生掌握字词情况
三读:
出示“意象”释义幻灯片。
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体悟作者情感。
适时出示本诗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要求学生带感情朗读。
播放视频录音两遍。
(五)达标检测
一、基础题
字音,重点字义,作者简况(见幻灯片)
二.达标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3.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板书设计:
秋词
刘禹锡
颂秋激越向上
感怀充满活力
(设计意图:力求简洁、直观,易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突出板书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