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作文吧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大约有4篇左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家乡的风俗元宵节
六(1)班 蔡安琪
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在古代被称为上元节,灯节,是春节以后第一个重要的日子。
在我们家乡,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是吃汤圆,因为汤圆代表着团团圆圆,一家人在一起。
汤圆的做法,容易学,却很难做的漂亮。首先洗净双手,然后将糯米粉和水按比例搅拌均匀,搅拌时,按实际情况加水或糯米粉,不一会儿,面团就和好了。接着从面团上扯下一些,在手中搓成球。然后便是包馅了。先将面球压平,中间压一个凹槽,再把馅放进去。馅料也有各种各样,像芝麻、豆沙、蔬菜、水果,甚至还可以放巧克力,按照个人口味来放。放完馅再把口捏紧实,也可以加一点点水让它粘得更紧,搓圆,一个小巧玲珑的汤圆就完成了。多做几个,下水蒸煮,等看到汤圆浮了上来,随着一阵清香扑鼻而来,那晶莹剔透的汤圆映入眼帘,我情不自禁咬上一口,甜甜的芝麻流淌嘴中,满嘴的芝麻香,甜蜜诱人,令人流连忘返。
吃完汤圆,便是热闹的赏花灯,猜灯谜。“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在古代唐朝每次上元节都要摆一个大大的“灯轮”共同闹花灯。现在,我们走出屋门,那街边,是挂满各种花灯,像那华丽的宫灯,透明清亮的玻璃方灯,华灯流溢的白明角琉璃灯……满街灯光,明亮且温柔,很是吉祥。
元宵节还有一个习俗:猜灯谜。从宋朝开始流行把谜语贴在灯笼上,供游人竞猜的游戏一直延续至今。人们喜欢把灯谜挂在高处,这灯谜包含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阖家团圆庆佳节,千家万户吃元宵,这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让我们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第二篇:家乡的风俗春节
六(1)班 翟雨婷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老百姓心中最隆重的节日。在我的家乡,春节就是一盏盏红灯笼、一副副春联、一朵朵烟花、一张张欢乐的笑脸……
大年三十到了,一大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红灯笼,那红光耀眼极了,仿佛在宣告节日的来临,给美丽的城市增添了一份喜庆。大人们忙着做年菜,孩子们去买自己喜欢的烟花,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本内容由 作文吧 wWw.8zuOwen.Com 整理]
中午,人们纷纷把新买的春联贴到门上。“贴春联”这个习俗的来头可不小,春联源于桃符,王安石诗句中的“新桃”和“旧符”指的就是它。渐渐的,桃符演变成了春联。贴春联这一习俗也从明朝开始盛行,据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十分喜欢大户人家每逢春节贴春联,便想推广,于是要求金陵的所有人家都要将春联贴在门上,有一户人家因为事务繁忙忘了贴,刚好被微服出巡的朱元璋看到了,他亲笔题写了一幅送给他们,这户人家就把这“限量版”的春联珍藏了起来,至此以后,人们都在春节贴对联。春联的贴法也很讲究,上下联位置不能贴错,如果横批从左往右写,上联就贴在右边,反之则贴在左边。它不仅是我国语言魅力的独特形式,还是一个家庭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
夜幕降临,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到了,他们纷纷下楼,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烟花,开始燃放。烟花的种类可多了,孔雀开屏、百花齐放、火树银光……看得人眼花缭乱。
放完烟花,就到了守岁的环节,在这个晚上,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全家人都聚在一起,看春晚吃夜宵,为的是让父母健康长寿,家人幸福平安,一时间,欢声笑语充满了屋子……
春节的习俗真有趣,挂灯笼、贴春联、守岁、放烟花……不仅营造出了欢乐喜庆的氛围,更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第三篇:家乡的风俗元宵节
六(1)班 赵晨羽
春节的潮汐刚刚退后不久,元宵的风暴又再次来袭。按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我们家乡的元宵节,家家户户要挂彩灯,赏花灯,吃元宵。
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之乱,每逢正月十五,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那时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故这一夜又称元宵,这就是元宵节(山元节)的由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你看,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红灯笼,几个稚童拉着发光的兔子灯,在喜庆的音乐声中,欢快的在大街上奔跑嬉戏,只留下随行的大人在后面隐约地喊道:“慢点,慢点,别摔……”不一会儿,街道上就已经人声鼎沸,一串串的车灯如同一条条奔流不息闪光的长河,远远望去,一盏盏路灯又好似绵延千里的银龙,一直伸向远方……
“赵晨羽,别趴在后窗上看了!快过来做汤圆啦!”妈妈的话语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赶忙起身,加入了做汤圆的大军。我将一坨小小的面团揪下,搓成了一个小圆,然后轻轻地用大拇指摁出了一个小坑,随后便将那早已准备好的芝麻馅趁它不注意,塞进它的小肚子里,温柔地放进掌心,轻轻地给它按摩,让它恢复到原来的光鲜亮泽。周而复始,一个排的汤圆集结完毕,即将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战场”之中,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即使我再嘴馋,也只能干等着。一分钟、两分钟……经过漫长的等待,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终于来到了我的面前,雪白圆润的汤圆在碗里向我“招手”。我用汤匙轻轻捞起一个,放入口中,香甜软糯,唇齿留香。此时的窗外寒风凛冽,屋内暖气四溢,看着围坐一起的爸爸妈妈,我想这才是元宵的真正含义:团圆。
元宵元宵,祸患全消,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第四篇:家乡的风俗端午节
六(1)班 罗浩仁
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我们家乡,这一天人们都要吃香喷喷的粽子。
传说这一习俗是纪念一位叫屈原的爱国诗人,他得知自己的国家即将灭亡,带着悲愤投入汨罗江中,为了让屈原的身体不被鱼儿啃食,人们便往江中投粽子,于是便有了包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那一天,外婆可忙碌了,我也尾随其后,和外婆一起作准备。粽叶、糯米、红枣、红豆、绳子等材料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包粽子了。我开始我学着外婆的样儿,把一片粽叶卷成一个圆锥形,为粽叶娃娃喂饱了糯米。可谁曾知?这个“胖娃娃”我一个没握住,糯米便各奔东西,有的糯米调皮地飞了出去,有的却一不留神掉在了地上,还有的则是赖在粽叶上不走了。我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所以然来。外婆看见我那狼狈的样儿,笑着指导:“这个包粽子啊,要把粽叶卷成一个漏斗形,加入适当的糯米,多了会包不住,外婆一边说着一边跟我比划。可没等她说完,我便再次迫不及待地尝试起来。
俗话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再经历过失败后,我总结出了一些经验:糯米不能多,馅不能太满,粽叶之间包裹紧密。经过我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一件还算满意的作品。
端午节除了包粽子,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如插艾叶、戴香囊等。
粽子飘香,情意浓浓,家乡的端午节真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