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作文吧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档案日征文范文大约有4篇左右,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档案日征文范文
少年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最近,一曲《少年》以其优美明快的旋律、极富感染力的歌词引发无数网友共鸣,迅速火遍全网,占据了各大音乐软件热度第一的位置。我认为这首歌里的少年代表的是梦想,正如现代诗人冯唐的那首:“尚未佩妥剑,转眼便江湖。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是啊,时光飞逝,岁月沧桑,愿我们始终坚守心中的梦想,虽历尽艰辛,仍初心不改。我相信大部分人是因为这一原因而喜欢这首歌的。因为它唤醒了我们心中的青葱少年,戳中了旧时光里一段特殊的情结。
犹记那年,刚刚走出校门的我,被安排到县五交化公司上班,那个年代,五交化公司和百货公司、药材公司、外贸公司是县里仅有的的几家国营企业,算是不错的单位了。
五交化公司在县城有一个批发部、三个零售门市部,另外,小蒜、义牒还各设一个分店,运营资金大概一百来万,员工四、五十人。我被安排在县城第一门市部也是最大的一个门市当收银员。
记得上班第一天,我特别紧张,自己一个人不敢去,非让老爸陪我去,结果报道完我爸就先走了,剩我自己谁也不认识,特别无助,经理把我安排到岗位上嘱咐要好好干,也不问问会不会干、能不能胜任就不管了。本来我那天去的时候兜里揣了个电子计算器,但看到大家都在那里非常娴熟地噼里啪啦打着算盘,我也就不好意思往出拿了。偏偏那天顾客特别多,不一会儿我面前就排起了长队,根本容不得我多想,拿过算盘心里默念着:三下五去二、四下五去一……极不熟练地开始操作,其实那天我更多的是在用心计算,一天都在紧张忙碌中度过,到下班的时候,抽屉里花花绿绿的钞票塞得满满当当,这些钱能不能和票据最后的合计结果对得上是我最担心的。我自己算了好几次都对不上,急得直冒冷汗,后来好几个人帮忙整理,经理亲自上阵,最后总算圆满交差,真是惊险刺激。回到家里爸妈问我第一天上班感觉怎么样,我直接就泪崩了。好在没过多久,企业改革,优化组合,我被调到柜台卖货,相对比较轻松一些。往事如昨,历历在目,而今已进入全民移动支付时代,当初繁琐复杂的工作早已变得轻松简单。[www.8zuowen.com]
时光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这个落后闭塞的小县城,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记得那时门市部分为交通、家电、五金、化工四个组。我所在的第一门市库存五十多万,冰箱、彩电、洗衣机这些大件家电,一年卖出的数量少得可怜,倒是黑白电视机隔三差五就有人来买。那时候通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人们唯一的消遣就是看电视,特别到了年底,黑白电视机卖得特别火爆,家家想着买个电视机好在过年的时候,全家团圆,一起吃年夜饭,一起看春晚。
90年代的石楼,低矮的平房、破旧的街道,县城最高的楼房就是政府楼,全县就一条主街道,个体门店极少,仅有的两家服装店和美发店都是外地人(当地百姓称“南忙子”)开的。每到4月、7月古会,从十字街到接官店殿桥,摊位一个接着一个,但卖货的百分之八十都是外地人,特别是卖衣服的基本都是外来户,当地人最多临时垒个炉子、搭个篷布,卖点碗托、凉皮、烩菜、油条啥的。那几天街上人满为患,挤得水泄不通。村里的婆姨汝子三五成群相约着上城赶会,主要是给全家人淘些换季的衣服鞋袜日用杂物。男人们赶着马车、牵着牛驴,在会上买卖牲口,置办农具、种子、化肥。城里人这几天上班上学定要早点出发,一来可以顺道赶赶会、看看热闹,二来走得迟了街上拥堵比平时费时间。
我们店里每到古会时节也是特别忙碌,我所在的化工组,以卖油漆为主,古会上前来买货的顾客基本都是农民,卖的最多的是蒸馒头用的苏打、碱面,需提前备好货,一斤的、两斤的,分装打包好,一摞一摞码放到柜台上。那时候公司只给提供包装纸,没有食品袋,苏打、碱面需称好斤数,用包装纸包好,用纸绳捆绑好。这可是个技术活,又不能浪费纸,记得那时我练了好久才勉强包成。虽提前备货依然还是包的赶不上卖,过会那几天柜台前直至下班买货的一直围得满满的,一刻不得歇,一天下来累得是腰酸背痛腿抽筋,多次和爸妈哭诉我不想干这份工作了,无奈老爸已退居二线,自己又不争气没考上大学,就这份工作也是来之不易,只得慢慢适应。
然而,没过多久,全国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出现亏损的国有中小型企业“破产”“解体”,没有亏损的企业实行“转制”,数以万计的国企职工面临下岗失业,我们五交化公司当然也没能幸免。刘欢那首《从头再来》就是专门为下岗职工量身打造的: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入风雨,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致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奋进新时代。
翻开一张张老照片,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时光在石楼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特殊的烙印,翻过历史的年轮,所有人都被震撼了。不过短短几十年,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石楼一改从前面貌,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建筑风格紧跟时代潮流。铁路、环城路、沁园春广场、东征广场、龙马公园……正一步步朝着现代化大都市方向努力发展。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县五万多贫困人口顺利脱贫摘帽;退耕还林面积达到九十万亩,森林覆盖率百分之三十一,全境被确定为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绿色有机的农产品、营养丰富的核桃、甘甜的红枣、香醇的蜂蜜打造独具特色的“塬谷石楼”品牌。以天然气开发、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为重点的“一气双电”清洁能源项目的推进,构建起具有石楼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黄河特色旅游村镇、品牌农家乐、健康养生基地等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彰显纯朴的乡土风情。湛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绿色的底色、美丽的乡愁,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画卷……
只要心在不断飞翔,路就不断向前延伸。岁月如歌,不同的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不同的使命,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一首《少年》让多少人产生共鸣,打开封存的记忆。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少年》优美的旋律一直在单曲循环着……
第二篇:档案日征文范文
桃花者村的前世今生
在晋西中部,黄河东岸的吕梁山中,有个名扬中外的小山村叫桃花者。她虽然位处深山,满打满算不足三十户人家,但她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某种程度上绝不亚于一线城市京、广、深。究其原因,这无疑是因了一个历史名人姜子牙,还有就是出土了一件国宝龙纹觥。但无论名人也好,国宝也罢,有个不争的事实是,历史的车轮虽已行进了三千多年,但桃花者村依然在脱贫攻坚的坡道上负重爬行。是历史的脚步在桃花者出现了倒退?还是时间的钟表在桃花者出现停摆?我们不妨拨拉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看看桃花者的前世今生,也许这对桃花者村的浴火重生能有所启迪。
首先我们先看看三千多年前桃花者村的自然环境。翻开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不难发现,三千年前的桃花者村也曾是山林茂密,桃红柳绿的宜居环境。漫步在今天桃花者的沟壑里,仰望那嵌在半山崖上一层层的河卵石,它也会告诉人们,当年的河道远没有这般的低深,当年的水土远没有这般的流失,当年的桃花垣地宽展连片,一望无垠。当年的龙纹觥还深埋在几米甚或是几十米的封土层下。
我们不妨再磨洗国宝认认前朝,从国宝的鳄鱼纹饰中也不难发现,当年的桃花者周边可曾是河湖环绕,水草丰美,舟船游曳的世外桃园。不然堂堂国师姜太公岳丈,怎么会隐居在此颐养天年呢?也许当年的黄河水面就在桃花者村脚下。也许正是便捷的水路交通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才让桃花者所在的屈地物产丰富,文化繁荣,思想开放,技朮先进。不然怎么会养育出桃花智叟?怎么会养育出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姜太公?又怎么能养育出古战利器屈地良马?又怎么能制造出国宝龙纹觥?
除此之外,古桃花者的繁荣也许还应归功于独特的地理环境。鸟瞰石楼全境,东面高耸险峻的棋盘山、通天山、云梦山和西面的黄河天堑将屈地团团围住,从而形成的天然屏障,曾使夏朝的鬼方子民固守于家园,横跨过商朝,一直生活到春秋时期,才被“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这在中州卧侧,能偏安一隅,独善其身近千年的,恐怕只有屈地一县了。毫无疑问,长期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小觑的推动和保护作用。但遗憾的是这种固守与稳定自春秋时“礼崩乐坏”诸候争霸开始就每况愈下了。也许某种程度这还得归罪于屈地的良马?
我们知道,在冷兵器时代,好战马就是国之重器,拥有好的战马就像拥有坦克装甲车,就像拥有航空母舰。正好屈地水草丰美出良马,这就难免会被扩疆拓土的战争狂人们所惦记、争夺了。自古以来资源与财宝都是惹祸的根。这就好比中东的石油,可以断言,石油不完中东大乱不止。同样,屈马不完屈乱也会不止。于是乎,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才唱罢我登场,石楼渐渐成了南蛮北挞各方诸候拉钜撕杀的屠场。于是乎没用多久,林木毁完了,植被破坏了,水土流失了,河道下切了,河湖萎缩了,气候变干了,宝马玩完了,人们全穷了。曾盛极一时的屈地渐渐沦落为“地上没抓的,地下没挖的”,交通闭塞,鸟不拉屎的不毛之地。
曾几何时,每当提起石楼,就是”十年九旱,亩产一担“。有句顺口溜总结说石楼“满眼和尚头,遍地鸡爪沟,下雨洪水流,一年旱到头“。如此环境,岂能脱贫?如此惨相又岂能不穷?
而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屈地再次翻开了新的篇章。一场声势浩大的退耕还林再次让屈河两岸披上了盛装。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天然氧吧。曾经的十年九旱变成了风调雨顺的粮仓。
再看看如今的桃花者村,虽然没有再养育出诸神禁忌的姜子牙,却培养造就出了一个征山服水的郑晓鹏。他自筹资金上千万,硬是把一沟荒滩改造成一千五百亩水浇农田。把泉流蓄成湖,沿岸植进红桃一片片,把山野小村变成了桃花园。把溪水提上山,建起温室大棚一座座,把旱地变水地,把北国变江南。一个专供数千人食用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横空出现在桃花者村。
郑晓鹏,他虽然没有呼风唤雨、洒豆成兵的本领,但他却给桃花者村的杀鸡取卵与竭泽而渔划上了句号。
2016年,团中央扶贫工作队进驻桃花者村,郑晓鹏有幸与一个世界级大国的部级部门领导们坐而论道,共同绘制桃花者重现辉煌的蓝图。一个国际化的青少年研学基地的宏伟规划已经成形,桃花者村已再现当年的湖光山色,绿柳成荫,红楼掩映,丝竹绕林,红男绿女游乐其中。桃花者村历经三千多年的艰难轮回,终于步入了浴火重生的圆梦征程。
翻阅桃花者村的前世今生,抑或可以管窥屈地几千年来翻云覆雨的历史缩影。
第三篇:档案日征文范文
龙交人和他们的文化园
早在前几年,人们一提起龙交,就会说起棋盘山、旺龙寨和龙交文化园。那会儿这三张名片已经是龙交的三个标签。
第一次参观文化园,是在2017年“槐花节”过后随市作协的作家们去棋盘山采风返回途中顺道而去的。去之前,文友们都说,不过是一个乡里建的文化园,估计没有多少看头,因为行程中有安排,不去也不好。没想到,当时安排了半小时参观时间,可一个小时过去了,大家还是忙着拍照、询问、观赏,没有人愿意走。乡政府灶上准备好了便饭,打电话催了好几回,参观的人才陆陆续续走出来。那天,一行人愣是把中午饭延迟到下午四点半。仅以一乡之力打造的文化园以规模之大、展品之多,档次之高,震撼了所有参观的县内外文友们。
前几天再进文化园,是随本县文学群文友们一同去采风的。我们有宽裕的时间看展品听讲解。注入新鲜血液的文化园,以它的清雅、广博、厚重,再一次震撼了同去的文友们。
说起建馆初衷,永东书记打开了话匣子。2013年3月8日,他走马上任龙交乡党委书记,同年5月,他和登亮乡长一同登上石楼屋脊棋盘山。登高望远,棋盘山秀丽的自然景观、大马坪徜徉的群牛骏马、“黄云耸秀”的秀美景色、还有诸多神话传说深深震撼了他。龙交乡是个山高地陡,道路崎岖的贫困乡,而且位处深山毫无区位优势,如果依托棋盘山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不正是龙交经济起飞的一大抓手吗?可转念一想,觉得仅靠此项产业支撑全乡整体脱贫似乎还有些势单力薄。
永东书记是唐朝名将郭子仪56代后人,他们兄弟三人在文化这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被石楼人称为“郭氏三杰”。老大永红是目前国内小有名气的书法家,老三永升办的“石楼档案”公众号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好评。所以他骨子里就带着一种文化气息,从上任那天起,他就思谋着要在龙交干一件很文化的大事情。一线工作多年的经验告诉他:实干,既是工作作风,也是工作方法,摒弃形式主义,脚踏实地,才能给老百姓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才能从根本上完成全面脱贫的历史重任。
那究竟从何抓起呢,经过反复调研,他认为,兴产业、强基础,强化硬实力固然重要。但扶贫应先扶志,强化文化软实力更需先行。于是他决定先筹建一个民俗文化展馆,从思想上焕发人们不甘落后,奋勇创业的精神意志。
13年到15年,他用两年的时间策划、收集、归类,做了很多筹备工作。2015年,“反腐倡廉”进入关键阶段,当时纪检委也着力推进石楼县的廉政工作,并把龙交当成一个工作点。这项工作激活永东书记敏锐的意识,他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从廉政文化入手,把廉政文化主题纳入了龙交文化园之中,使全园以“廉石”为核心,围绕中央、省、市、县廉政建设要求,从廉政传承、红色传承、民俗文化、教育卫生、旅游品牌等主题入手建馆。使各种正能量在这里实现了空前的契合与凝聚。
2015年10月15日,县里举办的“廉政现场会”在龙交文化园廉政馆内举行,县委领导及各界人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更坚定了他做大做强龙交文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龙交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其民俗的发展与变迁见证了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近几年,旧村改造,老窑洞翻新拆建,许多老物件扔了毁了实在可惜,再不保存就再也没有了。建民俗馆能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保护非遗文化,挖掘民俗文化。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年轻后辈们了解传统文化,并自觉的加入到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行列中。于是同年11月,民俗馆建成。馆内设置社交礼仪、红色记忆、乡村记忆、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六个展区,四千多件藏品。通过图片与实物结合,让参观者在这里触摸到农耕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也让后辈子孙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强烈反差。
2016年又增建了教育馆、中医药馆、德馨馆、艺术馆。2017年12月,又建起龙交精神馆。
说到建龙交精神馆,永东书记深有感慨。他自上任以来,喜欢走村串户,了解民情。每到一处,总是见不少村民“靠着墙角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要整乡脱贫,就必须以“龙交精神”来激发群众的热情和干劲。经反复推敲总结,他们把龙交精神归纳为:”敢为人先,大气仗义,崇群同心,实干善成”这十六个字。2017年年底,文化园内廉政馆的部分展品也移至龙交精神馆展出。精神馆的建成,更加鼓舞激励了龙交人的干劲和斗志,他们上下齐心,精诚团结,为龙交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龙交文化园规模宏大、展品数量众多,着实震撼了所有去参观过的人。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么多展品竟完全来自众筹,其中不乏感人的故事。
民俗馆内有一件极为珍贵的展品:第一套人民币和民国时期的纸币。这件展品的所有者是当时龙交信用社的一个工作人员,他得知永东书记建起文化园,就把自己珍藏的这一套钱币拿了过来,可是这套钱币实在价格太高,永东书记不敢接受,最后达成协议:钱币在馆内展出,但所有权还归原主人所有。
文友羡慕颜回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人,酷爱收藏。他收藏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几乎当时市面上所有的香烟盒四百多件,其中还有不少未开包装的整盒香烟。2017年,去参观过文化园之后,一直想把自己的珍藏捐给文化园,这个心愿终于在今年二月份完成。
最让永东书记感动的是,民俗馆内三千多件展品,大到古旧家俱,小到生产生活用品、文革挂镜,都是淳朴的龙交乡的群众们无偿捐赠,乡政府没有花过一分钱。还有一些展品是在外工作的龙交人听到龙交建起了自己文化园,也纷纷加入了捐赠展品的行列。现就职于山西省高速部门,老家在德义河的冯小云,把自己珍藏的精美根雕和奇石捐了出来,以表示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文化园的支持。永东书记说像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要说最费功夫和精力,还要数中医药馆了。永东书记说他在2013年刚上任去棋盘山时,正好碰上县卫生局的闫保平带领卫生局的工作人员在棋盘山进行中药材普查,他当时还没想起要建中医药材馆,只是觉得肯定能用上,就委托闫保平同志把所采的药材给他一份。后来建起文化园以后,他觉得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应该挖掘和传承下去。于是,他就把采来的中药材标本进行装框保存,陈列到中医馆内。有一次,药材公司经理呼振国前来参观,深受感染,就问永东书记,需要他为中医馆做点什么?这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每一件中药材标本下面用小瓶瓶包装的实物中药材。
永东书记说,现在在龙交无偿捐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成为龙交人引以为傲的一种奉献精神并且这种态势有增无减,从刚开始的党员干部带头捐赠到现在群众主动捐赠。艺术馆的所有的书法、绘画、剪纸作品都是他的亲戚朋友们免费捐赠。他的书法家大哥永红不知免费为他提供了多少墨宝;他朋友刘亚军把珍藏的已经装裱好的宋彬老先生的字无偿提供给他;渊虹抱来一大堆剪纸绘画作品。凡是熟识的、慕名的只要自己有适合的展品,都给他无偿捐赠过来。
淳朴的民风积淀,使龙交精神得到了空前的推广发扬,为龙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龙交的小米核桃走向市场,旺龙寨休闲娱乐场建成,丰泰养驴场做大,蔬菜加工厂建成,龙泉酒进入市场,吕梁山泉进入千家万户,西红柿辣椒酱打出自己的品牌,道路交通四通八达,以棋盘山为主的旅游景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发中……龙交乡整乡脱贫奔小康已指日可待,不再是梦了!
永东书记看着说的轻描淡写,其实建设过程极不容易。首先遇到的是资金难的问题。2015年初起建馆,最小规模也得十几万。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很多东西尽量就地取材,为的是省钱。那块刻了“廉石”的大石头,是他们修路时发现的,当时觉得形状奇特,状似元宝,就把他拉回来,倒立于大院内。“廉石”两个字是他大哥永红免费亲情所赠,就是刻字花了一点钱。其他方面是能省则省,能不花就坚决不花。好在所有展品都是无偿捐赠,要不以龙交一乡之力,很难做成这件大事。
第二难就是展馆问题难解决,要重新修建,没有个几百万想也别想。所以2013年他一上任,就开始思谋建一所属于龙交自己的文化园,只是苦于没有展馆。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直到2015年才让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建“龙交精神馆”也是如此,也就一直搁置。2017年,紧邻龙交的寨子村新建了党员活动室,原来旧的活动室空置,正好又提供了一个场地,“龙交精神馆”才得以完成,文化园内廉政馆的一部分内容也移至“龙交精神馆”展出,给文化园腾出一部分展柜,原先收藏的很多展品才进去民俗馆,找到了自己的家。
第三难是展品的来源。原来想着老旧物件不好收集,所以永东书记号召先从党员干部带头捐赠,没想到龙交建起文化园的消息一传开,首先是龙交本土的群众纷纷把自家的老旧家具家什拿了过来,其他地方的熟人朋友,慕名而来的陌生人也捐了不少。各方人士的倾力奉献,“龙交文化园”终于在黄土高原深处的这个山沟沟里亮相了。
文化园的建成,不仅填补了我县在文化建设上的一个空白,还及时挽救了不被社会所重视的“乡土文化”,打造了一个集教育、欣赏与普及为一体的文化园地,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方面为有着几千年历史底蕴的古县建设精神文明开了一个先河,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模板;另一方面为团结全乡人民、争为家乡做贡献起了凝心聚力的作用,加大了共同建设家乡的信心与勇气。
精神不朽,文化永存!愿龙交文化园再接再厉,再创辉煌!成为我们全县人民的文化乐园和精神家园!
第四篇:档案日征文范文
黄河,心向往之
作为一名北方人,对于黄河自然是有着别样的情思。
她自西向东,奔腾不息,洋洋洒洒,浩浩荡荡,在秦晋交互之地,壶口陡崖上又是倾泻而下,激起百丈浪花,声震数里,让多少华夏儿女为之神往。她承载着中华民族在岁月中的历史变迁,更迸发着中华民族复兴强盛的磅礴力量。
我时常羡慕那些住在黄河附近的人们。他们可以经常领略黄河的旖旎风光,宏伟气势。更能感受母亲河日夜不息,奔流到海的不竭动力。站在高山之巅,向下俯瞰,一条蜿蜒巨龙几经流转,那汹涌澎湃的河水,时而汹涌滔天,击打着每一块顽石,又时而静悄悄的一泻千里,裹挟着泥沙,奔向东南。
每每如斯,不觉遗憾。自己虽然作为一名北方人,更确切的说是一名老陕人,但却没有去黄河边上看一看,走一走。闲时听着《黄河大合唱》那高亢的声音问道,“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心头就难免有些触动。都说不到黄河心不死,以此来表明自己为人做事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决心和立场。再看看自己,则是心未死,人未去,去黄河看看就是萦绕心头的执念,不去不行。
曾经在求学的时候,学校安排师范类的毕业生实习。有一个实习点就在山西省芮城县的风陵渡中学。对此,我是极度希望学校能将自己调配过去。因为风陵渡中学就在风陵渡口附近,正是因为风陵渡而得名。而风陵渡又是黄河上最有名的渡口,单不说它与大禹渡、茅津渡并列为黄河三大古渡,就金庸老先生在《神雕侠侣》中所说的“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生”经典说辞,也能让风陵渡世人皆知。黄河岸边,风陵渡口,一位正值碧玉年华的少女,只因为见了那断臂大侠的惊世容颜,便再也忘不掉了。而又因为他许下的三枚金针之约,从此这姑娘便误了一生芳华,终生未嫁。这虽是金庸老先生杜撰,但也让人们记住了这郭襄与杨过的绝美故事,同时也更让人们知道了黄河岸边还有这么一个好去处。
风陵渡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秦晋豫三省的交通要津。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此诗说的就是风陵渡口,若是站在这渡口之上,眼见群山,落日余晖尽照,船夫撑舟划波而过,自有一番景象。然而世事总是不能得偿我愿,实习调配出来,我被安排去了另一个地方。至此,这去黄河岸边走一走,去风陵渡口看一看的愿望又落空了。虽不曾像郭襄那样有“只恨我生君已老,断肠崖前忆故人”的无奈和苦楚,心中却也难免抱憾。何日能去黄河看看的执念便又加深了一层。
后来,又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了陕北延安。本是堪访革命故地,踏足枣园寻春,而朋友却说,既然来到陕北,何不去宜川壶口,看看黄河壶口瀑布,也好遂了你的愿?的确,这壶口瀑布就在延安宜川县的壶口乡,为秦晋两省的共有景区。黄河奔流至此,两岸夹壁高悬,河口收束如壶口,故有“千里黄河一壶收”的说法。
虽未曾亲见,但也早已有所耳闻。多少人都因为壶口瀑布而慕名前来,要一睹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盛景。我自然也是不例外的。据说,这黄河壶口瀑布还有八大奇观,分别是水底冒烟、旱地行船,霓虹戏水、山飞海立,晴空洒雨、旱天惊雷,冰峰倒挂、十里龙槽。单单听名字就已经引人入胜,若是再亲眼目睹,不知又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更加激发了我内心的渴望,想要了此牵挂,不再抱憾。于是,话不多说,我同意了朋友的提议。可惜的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得到消息,由于壶口冰棱封堵,已有数日不化,景区只好暂时关闭。我跟朋友只好作罢,此次亲赴黄河,目睹盛景的愿望又落空了。
若是挂念某人某物久了,想必睡着也会梦见罢。由于再次赴黄河一观的愿望落空,心中萦绕的执念愈来愈重,以导致有时候睡着都会梦见自己在黄河岸上,观浪听涛,或是撑舟渡河,中流击水,甚是快哉。不过醒来却又发觉自己还在睡塌之上,有些可笑。看来必须得把这个愿望了了,不然自己都有可能魔怔。
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终于,在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年,趁着元旦与同事去了一趟韩城。这韩城也正是黄河流经之地,属黄河西岸,且有黄河最著名的景点龙门。这龙门是黄河的咽喉,大禹治水之所,处在山西河津西北与陕西韩城所交接的黄河峡谷出口处,两边山石环绕,黄河居中,狭隘非常,间距不足四十米,古时流传唯有神龙可跃,故曰龙门。再者,人们所谓的“鲤鱼跃龙门”也指的是这里,旧时据传每年三月冰消,黄鲤群集于此,竞相跳跃,过者化龙,云雨随之。所以心里想着,此去断不可再错失机会。
无奈,同事慕名太史公甚久!时间不充裕,只好去了司马迁祠,未到龙门。本以为此次又是抱憾而归,但当爬上司马坡顶端,俯瞰四野时,竟眺望到了黄河。只见黄流滚滚,蜿蜒绵长,大河沃野,尽目全收。虽是远观,但那黄河的宽大豪放气势,也让人为之一震。天下有如此大河,还在我华夏大地,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和傲气涌上心头。此刻,我也算得上是把这牵挂了结,也无憾了。
想来中华大地,不乏有大江大河。或许能为世界所知晓的也只有一二,但这黄河必然属其列。作为中华母亲河,她哺育了中华儿女,从夏商周开始,产生了一系列流域文明,像半坡、裴李岗、仰韶、龙山、大汶口等,都是历史岁月的见证。人们沿河而居,沿河而兴,耕种繁衍,绵绵不绝,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演绎着历史的兴衰。她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朝代的更迭,世事的变化,这些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已经成为了一个中华民族的符号,不论我们走到哪里,身上都有她的印记,流淌着她的血液。
再看世界上的其他三大文明,不是中断就是走向低谷。只有黄河文明恰没有断层,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不断吸收融合各地区的文明精华,向更高方向发展。她让中华大地的文化得以延续,让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她那蓬勃的朝气,坚韧的躯体,实在无愧于母亲河这一称号。
沧桑岁月,黄河劲流。当下的中国也正如黄河那蓬勃气势不断崛起,尤其黄河周围经济区更是快速发展。秦晋两省亦是互利共赢,快马加鞭,不断挖掘本土文化,共享黄河的旅游资源,将秦晋之美示于天下。不论是风陵古渡,还是壶口瀑布,抑或是黄河龙门等多个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合力共建,共同塑造,以黄河之壮阔诠释国力之雄壮,以黄河之生气诠释民族之朝气,以黄河之俊美诠释中国之大美。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共兴,以此让世人倾之慕之,心向往之,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萦绕心头,久久不能忘却的执念。
大河风光,万千气象。此次这一睹黄河,或许自己就成了真正的勇士,也算实现了“不到黄河心不死”的说辞。既知晓了风陵古渡绝美故事,也憧憬了壶口瀑布的磅礴。既领略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也感受到了“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豪情。让这久久萦绕心头的执念终于放下,让这躁动的心也暂时收了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