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事迹(精选15篇)

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事迹(精选15篇)

时间:2022-12-17 05:54

  下面是作文吧小编收集整理的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姓名:肖xx

  民族:汉

  籍贯:陕西

  出生年月:1973年2月

  毕业院校: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工作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主要事迹和贡献

  申请人长期坚持在本科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始终坚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立德树人,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致力于数学与生命科学、公共卫生的交叉研究,在新冠疫情爆发时申请人带领着生物数学团队进行了高强度的科技攻关,对于早期新冠传播风险、中后期的复工复产的风险及时的进行了预测预警,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出数学人的力量。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应用数学模型助力科学抗疫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虽然困于湖北山区,在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形下,带领团队成员勇挑重担、敢于担当,从事新冠疫情的模型研究。发展模型思想建立实际的数学模型,发展理论分析技巧和数值计算方法分析系统的动力学性态,创新数据分析方法,估计系统参数和决定传染病的传播风险。特别的,给出了新冠病毒传播风险的估计值,得到了COVID-19病毒传播力非常强的预警,这与后期专家的结论“新冠比SARS的传染性强”一致。团队基于交通大数据和疫情多源数据,构造复杂网络模型研究了湖北省内人口流动对二次暴发的影响,主要结果显示3月2日前不建议复工,3月9日和17日复工并配合较强的个人防控措施是可行的,该结论和3月10日湖北地区逐步解封、15日省内流动相吻合。研究了陕西新冠疫情的传播风险,建议了错峰有序的复工对疫情的二次暴发影响不大,这些结果对陕西省的有序复工复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团队先后发表了10余篇科技论文,其中有文章发表在《中国科学。数学》,相关研究工作和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引用、媒体的相关报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勇于探索,追求学术创新作为数学与统计学院的生物数学学科带头人,致力于实际问题的建模与分析,长期从事问题驱动的传染病动力学的研究,在突发性传染病传播风险的估计、艾滋病发病率的估计和非光滑系统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创新的成果的,为国家艾滋病防控、突发性疾病预测预警提供决策与智力支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公共卫生安全和绿色生态建设。成果获得陕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包括1项重点项目。注重问题驱动的数学研究,积极与生命科学、公共卫生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别是与国家疾控中心性艾中心联合进行艾滋病建模与分析研究,参与了艾滋病传播趋势预测的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研究。目前任国际五个SCI杂志编委,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自2017年起担任中国生物数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本内容由 作文吧 wwW.8zUoWen.Com 整理]

  弘扬传承西迁精神,立德树人成效显著。在教学、科研以及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积极发扬西迁精神,不断努力进取,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2016年获得了“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2019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王宽诚育才奖”。

  第二篇: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姓名:张xx

  民族:汉

  籍贯:陕西武功县

  出生年月:1972年7月

  毕业院校:西安医科大学

  工作单位:

  汉中市中心医院感染科

  主要事迹和贡献

  个人作为市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从事感染性疾病工作25年,战疫伊始便和同事们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25名科室同事也一一按下红手印,写下支援武汉的请战书。自2020年除夕接到的电话,接下来的57个日夜,没进过一次家门、没见过一面亲人,和同事们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全力以赴救治14例确诊患者和5例疑似患者,确保了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3月24日下午,在查看完病人后,正在办公室洗手,突发大面积脑梗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先后在汉中市中心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抢救治疗,目前仍在四川华西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疫情防控过程中先后获得了:2020年汉中市“最美系列人物之最美战役人”,“汉中市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最美抗疫医生”,汉中市总工会“最美战役职工”,汉中市中心医院“最美抗疫医师奖”。

  个人从事多年的感染性疾病工作,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以及各型结核病、不明原因发热等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且深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个人业务成长和医院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一直孜孜不倦的在努力,先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各级各类课题2项,获得过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07-3-92-R6),汉中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105-R7),汉中市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DSJS67),汉中市第十一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8Y01),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社年度“百佳”优秀学术论文等诸多荣誉。

  个人在担任医院感染科主任的同时,也被西安医学院聘为兼职副教授,并参加了一些学术团体,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以此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科研素养。具体参与学术团体情况如下:陕西省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第七届委员会重症肝炎学组委员;陕西省乙肝防控专家组组员;陕西省防痨协会临床专业分会委员;陕西省保健协会母婴感染性疾病传播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保健学会肝脏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春晖行动——基层医院技术帮扶项目”省级专家团成员;汉中市医学会第三届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第三篇: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姓名:张xx

  民族:汉

  籍贯:陕西凤翔

  出生年月:1967年10月

  毕业院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工作单位:

  渭南市气象局现改办

  主要事迹和贡献

  张xx同志扎根基层一线30年,政治理想信念坚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恪守科学道德、无私奉献,敢于担当,把科研成果和论文写在大地上,融于科普中,成绩突出。主持和参加完成课题25项,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获得厅局级以上奖励30多项。主持研发的渭河流域雨情监测系统,在渭河“03。8”、“05。10”洪涝灾害防御中,助力政府果断撤离灾区群众,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气象决策依据。温室大棚大风、连阴天、强降温、暴雪灾害风险区划及预警技术研究成果,为规避温室大棚风险和减轻灾害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研发的樱桃冻害防御和膨大期裂果适用技术为樱桃生产提供了气象保障。负责组织完成渭南市政府气象专项规划或方案8项。负责完成渭南“十三五”重点工程可研报告,渭南市发改委批复立项。积极投身科技精准扶贫,为帮扶村举办技术培训9次,培养2名技术带头人,联系专家测定土壤养分,及时解决白芨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组织完成了合阳南沟村63幅477平方米的气象科普漫画墙,成了村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获陕西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陕西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1项;陕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陕西科技调研成果三等奖2项。获渭南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中国气象学会涂长望气象科技二等奖,第三届陕西青年科技奖。获中国气象局优秀值班预报员,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获省气象局青年新秀,全省气象系统先进个人;获首届渭南优秀科技工作者;渭南市“05。10”抗洪抢险先进个人。获中国气象学会优秀学会工作者。获渭南市“三八”红旗手,渭南最美科技工作者。

  负责建成的渭南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被中国气象局授予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争取教育部研学项目经费136。5万元。连续3年获中国气象局全国优秀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获中国气象学会全国气象科普工作先进集体。3次获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优秀特色活动奖,获陕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先进集体,连续5年获陕西“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先进单位,连续6年组织参加陕西科普讲解大赛,渭南市气象科普基地获最佳组织奖。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组织开发了渭南市气象局门禁二维码,解决了疫情防控中接触感染问题。作为小区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领党员和志愿者核查家属院56户170多人的信息,确保防疫工作不漏一户,不落1人。解决2起小区人员发热和武汉返渭人员的检查、报告、隔离和善后问题,阻击了疫情传播可能性。积极进行防疫政策宣贯,发现解决问题5个,提出建议2条,撰写报道,获杜桥街道办工委抗疫先锋。

  第四篇: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姓名:刘xx

  民族:汉

  籍贯:陕西潼关

  出生年月:1959年5月

  工作单位:

  潼关县秦东镇荒移村卫生室

  主要事迹和贡献

  44年来,他勤勉好学、孜孜不倦,不断学习钻研医疗知识;

  44年来,他淡泊名利、不计得失,诊疗时经常不收一分钱;

  44年来,他情系桑梓,努力救治、帮助和安慰每一位患者。

  他,就是潼关县秦东镇荒移村的乡村医生刘xx。

  “要把病人当成亲人,以心换心オ能以心暖心。”这是刘xx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医以来,刘xx先后接诊病人10万人次,出诊近万余次,走遍了周边80个村及邻省20多个乡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被群众亲切称为身边的“守护神”。

  1976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刘xx凭借在学校医疗班积累的医学知识,踏上了从医之路。

  为了能帮更多患者减轻病痛,刘xx抓住一切能学习医疗知识的机会。只要谁身体不舒服,他就去看望,甚至跟到医院,看大医院的大夫如何治疗和用药,并把治疗方案抄下来学习。

  “群众需要啥,我就学啥。”刘xx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看到村民干农活、挖草药容易扭伤脚踝、关节脱臼,他就到县医院学习推拿矫正、骨骼复位等技术;得知有村民喝农药轻生,他就去学习洗胃;为了减轻患者家庭的护理负担,他学会了导尿…

  在不断学习钻研中,刘xx自创了一套针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相结合的诊疗方法。该方法让病人痛苦小、花钱少,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为了方便夜间出诊,刘xx索性住在村卫生室。不论刮风下雨,只要一个电话,他总能第一时间赶到患者家中。因此,乡亲们称他为“荒移村的120”。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刘xx一直奋战在农村疫情防控第一线,尽职尽责,为群众测量体温、宣传防疫知识,用实际行动守护群众的健康。为了确保疫情防控不留死角,他和志愿者三天之内走访摸排了荒移村315户1345人,其中有48名外地返乡人员,并为他们开展了连续20天的体温检测;同时搜集整理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发动有文艺特长的志愿者,录制成快板、顺口溜等在流动宣传车、移动小喇叭上宣传,提醒大家时刻做好消毒防护。

  他还带领村里的志愿者服务队,在村口设置检查点,对进村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和信息登记,全力奋战在农村疫情防控第一线。同时在全村疫情防控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他个人出资购买口罩200只、酒精、消毒液若干,并捐款5000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共捐赠50000余元,有力地支持了疫情防控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关键时期,他动员近80余名志愿者和医务工作者献血21400CC,有效缓解了全县血库紧张的情况。

  在今年第57个学习雷锋日之际,刘xx带领志愿服务队为全村39名空巢老人进行免费义诊,让老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从医44年来,为了给乡亲们治病,刘xx先后垫支医院治疗费近5万元。群众欠他的医疗费用超过25万元,但他却从未向任何一个人要过账。

  结合工作实际,刘xx还为全村1500多人建立了电子及纸质档案。慢性病患者的服务和管理、传染病的预防等村级公共卫生项目,他都做得有条不紊。

  在刘xx的感召下,潼关县800多名医务工作者成立了“刘xx志愿者服务队”,长期活跃在医院、社区、诊所、敬老院、福利院,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63次,服务群众7万余人次。

  近年来,他先后荣获“中国好人”、“三秦最美医生”、“陕西省劳动模范”、“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三秦楷模”等30多项荣誉称号。

  第五篇: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姓名:杨xx

  民族:汉

  籍贯:陕西西安

  出生年月:1960年1月

  毕业院校:西安交通大学

  工作单位:

  陕西科技大学

  主要事迹和贡献

  杨xx,男,1960年1月生,陕西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三级),硕士/博士生导师,陕西科技大学发酵工程、生物化工专业学术带头人,陕西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成员,2008年国家公派留学澳大利亚。

  科研工作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本职内的研究。2002以来从事生物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抗菌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和结构表征、纳米银的生物合成和性能表征方面发表SCI,EI收录文章1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项,在2008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参与水光解催化剂的研究工作,在相关的电化学试验中发挥了指导作用,与多国专家和易志国博士后研发出水光解催化剂,成果发表在Naturematerials,为我校和国家争得了荣誉。

  其次,服务社会,产学研联合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题和科技扶贫。主要研究集中于我省水果综合加工和高值利用开发。2009年7月与佳县益民公司联合进行红枣酒的酿造技术研究,解决了红枣提汁难、不易澄清和贮存不稳定的问题,建立红枣发酵酒、蒸馏酒两条生产线。基于红枣酒酿造成功,2010年5月府谷县聚金邦农产品开发公司寻求技术支持解决当地海红果销售难问题,双方合作进行海红果酒的酿造技术研究,2011年试验规模和中试取得成功,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海红果酒酿造技术进行了鉴定,受到来自全国专家的好评,并建议尽快投入生产。2012年建成海红果发酵酒、蒸馏酒生产线,至今还增加了海红果酸和海红果饮料、海红果浓缩汁生产线,是国内设备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海红果综合加工厂,海红果酒酿造得到了省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成果转化项目基金的资助,海红果酒研发中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荣获厅局级和省级科技成果奖共三项,陕西科技大学、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和聚金邦农产品开发公司联合成立了海红果研发中心,建立了陕西科技大学研究联合培养基地、本科生生产实习基地等。

  咸阳市是有机苹果重要生产基地,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013年与陕西蓝海果业有限公司进行苹果酒酿造技术研发,并建立了苹果发酵酒、苹果饮料生产线,2013年,黄土高原优质苹果酒酿造技术荣获咸阳市科学技术二等奖,期间参加地方扶贫工作,被评为优秀三区人才。永寿县属贫困县,当地荞麦种植面积较大,受蓝溪控股农业开发公司邀请参与荞麦醋、柿子醋的酿造技术研究。并对其下属香馨酿造公司的柿子醋厂进行技术改造,将已停产的柿子醋厂技改成国内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生产线。其产品在今年农高会上荣获后稷奖。

  第三,服务工作向全国辐射。基于果酒酿造方面的成绩,2017年,被科技部农村科技中心管辖的“果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聘为“特聘专家”,2018年被联盟推选为果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常务副秘书长,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果酒酿造技术,为我国果酒产业发展贡献力量。2018年,经多方努力促成“世界第二次饮品大会”在西安召开,宣传了陕西、西安,提高了陕西水果及其产业的知名度。

  第六篇: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姓名:张xx

  民族:汉

  籍贯:陕西安康

  出生年月:1967年3月

  毕业院校:西安交通大学

  工作单位:

  陕西省人民医院

  主要事迹和贡献

  张xx,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护师,硕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工作者,国家科技专家库成员,科技部重点项目评审专家。从事临床护理、医院管理33年。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立场坚定,牢树“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取得诸多突破性成绩,被陕西省红十字会推荐为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候选人。

  不断进取,引领学科。完成护理、法学、公共卫生、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等多专业学习,赴美国、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研修。是陕西省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主持省重大统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又获省科学技术奖的临床护理工作者。作为护理学科带头人,带领医院荣获全国优质护理示范医院,护理专业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获得400万学科建设经费,2018年全国科技量值前100强,推动了护理学科有力发展。

  潜心研究,成果显著。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老龄化难题,开展了老年综合评估及干预策略研究。面向管理前沿,构建了十位一体岗位管理模式、多元化专科护理小组模式,解决了护士管理和人才培养瓶颈难题。面向患者需求,构建了失语病人管理模式,明确了气管切开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突破核心技术。主持及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获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发表论文,主编出版著作7部。组建国家政策-专项研究-专科护理研究团队,攻关学术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研近100项,取得专利105项,新技术新业务20余项,促进成果转化,为解决临床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创新管理,培养人才。提出“人文护理、精准护理、安全护理”、护士“四过关”、责任护士“十项责任”目标要求,创建72项特色服务模式,率先开设护理门诊,推行护士主导的MDT、医护一体化等多元护理模式和外科加速康复,实行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管理,推行个案管理师模式,推进中医适宜技术,老年护理服务发展工程,改善患者体验与就医结局。实施“新护士规范化培养、年轻护士导师制带教、低年资护士单兵达标、骨干护士六个一培养、优秀人才国内进修、管理人才境外交流”六项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专科护士185人,专业化护士651人,专业小组护士1141名,明确了护士的职业方向,提升了护士的专业价值。

  健康扶贫,担当使命。组建由486名护士组成的护理志愿服务队,50多次进社区服务群众数万名。开展千名医生走基层、进社区义诊,近百次到476个社区受益31886民众。免费举办陕西省护理学术月、长安护理高峰论坛千人大会和多期基层培训,培训基层人才5000余名,线上收视300多万人次,辐射陕西及周边省市基层医院、西藏阿里地区医院。赴基层医院指导、学术讲座、质量检查等50多次,多次到扶贫点横山、安康健康扶贫。医院荣获“全省医疗扶贫贡献奖”,本人被评为全国“中国护士志愿精神贡献奖”。

  抗击疫情,果敢有力。第一时间周密部署,完善制度18项,组建1010人应急队,分层级、按需调动500多人抗疫19215天,筑起医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坚强堡垒。深入发热门诊督导慰问,成立援鄂护士“结对子”帮扶小组,解决后顾之忧。开展疫情防控研究,申报传染病暴发预警、应对与运营优化体系研究国科金项目,构建“四位一体”应急防控体系,相关成果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带领护理部荣获“全国抗疫三八红旗集体”。

  资源下沉,带动发展。2020年11月20日,为了强化上下联动、协作共享、优势互补工作机制,在张xx的精心策划下,陕西省人民医院牵头将组建270多家医疗机构和高等院校组成的陕西省护理联盟,提出“同心、同向、同力、同行”联盟宗旨,以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智慧提升联盟成员单位整体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地对接人民群众需求,助力健康陕西、健康中国建设。

  突出的成绩,医院多次被国家卫健委、陕西省卫健委表彰奖励,被健康报、陕西日报、华商报等媒体报道表扬,本人多次荣获全院及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创先争优先进个人、目标考核先进个人等荣誉,2016-2018年连续4次获省市级优秀护理工作者。面对岗位,她总是勇于接受挑战、出色完成使命;面对荣誉,她总是将其转化为动力,不断创造佳绩。工作33年以来,她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善于抓实事、谋长远,敢啃硬骨头、勇于担当的精神,为护理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第七篇: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姓名:吴xx

  民族:汉

  籍贯:陕西省渭南韩城市

  出生年月:1968年2月

  毕业院校:西安矿业学院

  工作单位:

  陕西陕煤陕北矿业有限公司

  主要事迹和贡献

  吴xx,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2018年政府特贴专家,西安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多年来,紧扣党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政策落地,站位“让世界煤炭看中国,中国煤炭看陕西”的事业情怀,挺立“创新担当、勇探新路”的科技精神,面向行业关键发展趋势和现场重大需求,发力行业核心技术突破、智技型人才培养、新技术转化推广等主要工作,创出了煤炭工业迈进“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的“陕西方案”,引领全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定煤炭强国理想,首创采煤工艺技术革命。负责的“110-N00工法”采煤工艺被誉为“第三次采煤技术革命”,编入《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迭代了英国1706年以来的“121”采煤工法。2014年以来,完成科研项目116项,核心知识产权20余项,专利440件,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13项、先进22项;国内领先19项、先进25项,有力推动煤炭强国。

  二是担当行业发展使命,首创煤炭行业核心技术系统升级。负责研发地质透明化、全矿井智能化、立体式生态保护修复、井下空气质量变革等“八大行业核心技术研发”,引领行业核心技术升级,创造了15项“煤炭行业第一”,矿区工效居国内领先,2014年、2016年、2020年承办了全国煤炭行业技术升级现场会3次,体现出“陕西贡献”。

  三是开创生产服务互联网新平台,首创煤矿生产服务信息平台。建成全国首家煤炭生产综合服务“煤亮子”信息化平台,2020年预计销售额突破20亿。平台客户涉及国内13个省份,上、中、下游企业超过4000多家。

  四是矢志科技成果孵转化,首创煤炭知识技术孵化转化平台。建成全国煤炭首家科技成果孵化园,构建“政府+企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服务机构”五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累计在神木孵化注册公司68家,其中31家被评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

  五是实践奋进转型升级,开创煤企高质量发展路径。对标德国“鲁尔”,研发费用年均投入2亿元以上。创立“五个一流”工作体系,以“开采三无化、生态立体化、全员创客化、运营数字化、产品定制化”的“五化”技术路径升级煤炭工业,以“全员创客”管理提升全员技术素养,企业于2017年获“陕西省质量奖”、2018年获“中国工业大奖”、201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示范。

  六是挺立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创行业经济社会效益领先。以系统化的核心技术突破和应用,优质产能从2013年的4300万吨提升到2019年的7100万吨。2017、2018、2019年连续三年企业实现年利润均超100亿元,位居全省二级企业第一。2009-2019年,累计生产煤炭6。46亿吨,上缴税费超过500亿元,社会公益捐助5亿多元。资净资产收益率32。89%,均为行业领先;投资6。9亿元,实施产业扶贫,开发建成榆林红枣、黄芪等产业深加工扶贫项目6个,助力陕北榆林南六县实现脱贫。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获省履行社会责任十大杰出企业家、“助力脱贫攻坚”、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等先进个人;取得专利10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软件著作权5件,标准5件,核心期刊科技论文,专著6部。带领全体职工努力将“煤黑子”打造成“煤亮子”,以敢为人先,求真务实的科技精神谱写我省能源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第八篇: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姓名:冯xx

  民族:汉

  籍贯:陕西黄龙

  出生年月:1970年5月

  毕业院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工作单位:

  铜川市种子管理站

  主要事迹和贡献

  该同志二十多年如一日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小麦育种和新品种推广工作,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选题。先后主持或参加了省市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38项,其中6项获得市科学技术奖,6项获省科学技术和推广奖,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和科技扶贫做出了突出贡献。2004—2017年,连续被铜川市委、市政府授予“铜川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2007年被团省委授予陕西省青年“五四”奖章;2011年被铜川市委、市政府授予“铜川市劳动模范”;2011年3月,被省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2013年,被授予全省粮食生产管理先进个人;2016年获陕西省第十一届青年科技奖。

  种子是粮食生产的最重要科技载体,旱地小麦产量作为影响小麦总产的关键因素,是最具潜力的粮食增产领域。陕西全省小麦面积1500亩,其中旱地面积800亩。冯xx同志多年来立志旱地小麦品种选育,潜心课题研究,先后参加和主持了铜麦系列1-6旱地小麦品种选育,填补了铜川市没有自选农作物品种的空白,并累计推广2124万亩,累计增产粮食5。31亿公斤,新增总产值11。4亿元,新增纯收益10。5亿元,对改善渭北旱塬种植业结构,增加种植区农民收入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铜麦1号、2号的推广获得铜川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陕西省科技推广三等奖,铜麦2号的选育获铜川市科学技术二等奖,铜麦3号获得铜川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铜麦4号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铜麦5号获铜川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经过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关,冯xx主持选育的铜麦6号旱地小麦品种2012年5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其主要特点是节水、抗倒伏、抗寒抗白粉和赤霉病,且稳产性好,广适性强。2015年6月,以676。09公斤单产,创下陕西省旱地小麦小面积单产最高纪录,先后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和铜川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成为陕西省近十年来唯一通过国审的旱地小麦新品种,为旱地小麦品种更新换代和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为使国审品种尽快投入生产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冯xx深入贫困地区,先后参加各种农民培训45场次,培训农民技术员5800人次(含贫困户867人次),铜麦系列旱地小麦品种推广获陕西省科技推广二等奖。

  另外,为了解决铜川主要扶贫产业中药材产业中存在的外引品种退化、产量和品质不稳定的问题,从2018年起,冯xx设计黄芩品种筛选鉴定试验,从野生黄芩品种中驯化改良,目前已经基本确定优良品系,经测定,产量和品质提高可累计为贫困户实现增收12万元,为全市科技扶贫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九篇: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姓名:张xx

  民族:汉

  籍贯:陕西神木

  出生年月:1963年4月

  毕业院校: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

  工作单位:

  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

  主要事迹和贡献

  张xx,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农学教授,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现兼任国家林业局长柄扁桃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中国沙业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森林文化协会副会长、陕西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土壤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生态学会副会长、榆林市科协二届委员会委员、神木市商会副会长等。他先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被国家林业局、中科协、科技部、中国生态环境部、全国绿化委员会等授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全国绿化劳动模范”、“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贡献荣誉称号”、“光彩事业国土绿化贡献奖”、“关注森林20周年突出贡献个人”、“全国绿化奖章”、“陕西省防沙治沙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一、坚守17年毛乌素,弘扬榆林“治沙精神”。2003年,张xx同志辞去工作,承包了位于神木市锦界镇圪丑沟——毛乌素榆林市最大一块无人荒沙地42。8万亩,开始了他17年漫长的治沙之路,克服了没有道路,没有电,没有通讯的环境,克服了驻地被风沙掩埋、林木尽毁的可怕境地,面对资金断裂,亦然卖掉所有住房、花尽所以积蓄。2004年,在神木市科协的指导下,在林业部门的帮助下,成立了“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团结国内外公益科研团体单位,走上了一条从科研、科普、生态教育、生态造林、生态惠民的循环林业发展道路。截止目前,累计栽植人工林40万亩,管护面积50万亩,林草覆盖度从3%,提高到65%,2019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七大最美沙漠”,被媒体称赞为“毛乌素中的马尔代夫”、“毛乌素中的塞罕坝”。

  二、科学造林,以科技创新走出一条循环治沙之路。张xx同志创新治沙理念,首次提出,毛乌素沙地治理的三个阶段:从防沙治沙——到治沙用沙——再到生态循环模式的建立。即:初期目标达到沙漠稳定,中期目标达到有效保护与产业形成,终极目标实现生态——居民——产业循环利用发展。因此,遵循这一目标,创新了混交造林模式、生态经济林模式、种九留一模式、十年龄樟子松林下绵羊轮牧模式、林业秸秆与林区有机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利用模式、林下食用菌天然生长模式等,为当地林业部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实践支撑。

  三、科研实践、科技普及,建立科研、科普、生态文化教育基地。

  从2005年开始至今,神木市生态协会合作引进土壤环境、水文、微生物、植物、动物昆虫专家学者累计200多人,在治沙基地建成了“中科院西安分院毛乌素生态试验站”、“国家林业局长柄扁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院士工作站”、“陕西省农业专家服务站”、“陕西省科技厅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以此为平台,由张xx同志主持承担了科技部科技惠民项目——“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修复惠民工程项目(总投资9600万)”、完成国家林业局、国家标准委、国家粮食局、陕西省科技厅项目22个;主持起草国家行业标准3项、陕西省省级地方标准(综合体)1项、出版专著2部、国家专利12项、省级科研成果鉴定3项;组织培训约80期,培训人员约8000人次。

  四、扶农惠农,助推脱贫攻坚。与当地村民合作成立“神木市秃尾河源林业生产合作社”,2003年至今,推广木本油料长柄扁桃基地种植40万亩、发展林业苗木育苗基地2000多亩、紫花苜蓿种植基地6000亩,引进树莓、花楸、酿酒葡萄以及林下鸸鹋、绵羊生态养殖和食用菌种植产业等,引导周边村民在基地内参与采摘与务工,每年帮助为周边村民实现林业产业收入及务工收入2000多万元,使治沙造林基地及周边区域农民生产方式和收入结构根本改变,驶入良性生态循环发展轨道。

  第十篇: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姓名:王xx

  民族:汉

  籍贯:陕西延安

  出生年月:1989年5月

  毕业院校:中国医科大学

  工作单位:

  延安市人民医院

  主要事迹和贡献

  王xx,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延安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延安市人民医院内科支部委员会委员。先后在西安交大二附院、陕西省人民医院进修和学习。

  1月26日,王xx代表延安市加入陕西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支援武汉市第九医院,负责急重症护理工作。在武汉支援55天中,累计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117人,其中重症48人、危重症69人;累计治愈出院65人,其中重症44人、危重症21人;病情好转稳定转出18人,核酸检测120余人次,静脉输液900人次,动脉采血58人次,静脉采血80余人次,书写护理文书58份,测量生命体征2000余次,生活护理500余人次,心电监护500余人次,持续吸氧400余人次,加压吸氧100余人次。曾使用过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除颤仪、气管镜、B超机、心肺复苏仪,多次为患者行CRRT治疗。

  因为接管的是重症监护室,里面都是重症患者,他们不仅要负责患者的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还要负责患者采血、吸痰、采鼻咽拭子等近距离操作;更换沉重的氧气筒;协助医生进行深静脉置管、气管插管、支气管镜检查、胸腔闭式引流术等一些侵入性操作。

  曾发表过《呼吸机治疗重症胸部外伤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曾荣获陕西省文明办“陕西省抗击新冠肺炎最美医务工作者”、“陕西省五四青年奖”、陕西省急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班优秀学员、延安市共青团“延安青年五四奖章”、延安市委“圣地先锋”、延安市2月份“道德模范”、延安市“市直卫健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延安市先进工作者”、延安市援鄂护理“先进个人”、延安市人民医院“最美逆行者”等荣誉。

  第十一篇: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姓名:李xx

  民族:汉

  籍贯:陕西岐山

  出生年月:1975年6月

  毕业院校: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工作单位:

  陕西四季春清洁热源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事迹和贡献

  经过多年积极探索、潜心钻研,李xx同志于2013年成功研制我国首例无干扰地热供热技术,实现了从地下只取热不取水,利用介质传递置换地热能为建筑物提供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安全可靠的热源,成功研发了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清洁环保地热能供暖技术。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陕西、北京、上海、青岛、太原、金寨(安徽)、郑州等多个城市,我市(含西咸新区)实施包括了陕西省委、西安海关、沣西能源供应站、西部创新港、高速紫禁长安等多个重点项目建设,实施供热项目总面积达到1000万平米以上,经计算每一个采暖季(4个月)与燃煤锅炉相比,替代标煤16万吨,减少CO2排放量约43万吨,减少SO2排放量约1360吨,减少氮氧排放物约2496吨,减少粉尘排放量约1536吨,治污降霾功效显著。该技术通过中国工程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各方论证和测评。

  李xx于2016年11月获得西安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2013年参与起草国家标准《水源热泵机组》(GB/T19409)和国家行业标准JB/T《冷冻空调设备用管式换热器》;2016年牵头制定陕西省地方标准《无干扰地热供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DB61/T1053—2016),2018年11月参加中国工程建设标准《中深层地热热泵技术规程》;2020年5月主编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供热系统应用技术规范》(DBJ61/T166—2020);2016年1月经西安市科技局组织专家鉴定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0年7月经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组织专家认定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专利累计63余项;2018年荣获“西安十佳质量工匠”,2019年荣获“西安工匠”;2019年荣获“西安标准创新奖”;2019年荣获西安市科技领域“西安之星”;2019年荣获中国制冷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奖;2019年被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聘请为校外指导教师;2017年在《暖通空调》上发表《中深层地热源热泵供暖系统能耗和能效实测分析》;2019年在《清洁能源蓝皮书》上发表《无干扰地热供热技术发展、应用及推广前景》。

  李xx同志带领他的团队,多年来秉持严谨的科研态度,在获得经济回报的同时,践行企业科研人员的社会担当,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清洁能源的技术创新、革新和推广普及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十二篇: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姓名:权xx

  民族:汉

  籍贯: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

  出生年月:1976年7月

  毕业院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工作单位:

  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主要事迹和贡献

  从事墙体材料行业工作20多年,曾组织并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公益(农业)项目与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等30余项,特别是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和建筑节能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极大的推动我国墙材行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目前,主持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城市污泥和矿化垃圾制备绿色墙材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和“河湖淤泥的高效脱水技术及其制备多孔保温砖的研究”课题,曾组织完成国家公益项目“生活污泥资源化生产墙体材料工艺技术与装备的研究”,推动污泥资源化墙材行业发展。主持完成国家“863”项目“铁尾矿制备节能烧结墙体板材研究”,开启了烧结保温墙板发展的新市场。主持开发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成套工艺技术并建立生产线,使得生活垃圾资源化建设投资和环境影响降到最低,实现零排放,开辟生活垃圾资源化新途径。曾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地震灾区建筑垃圾资源化与抗震节能示范房屋建设”中3个课题,开发了建筑垃圾资源化成套技术,建立示范生产线和示范建筑,获2011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中国建材联合会与硅酸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设计建成陕西西安和新疆伊犁百万吨级建筑垃圾资源化生产线工程,均获得2014年国家重大示范工程。

  在节能方面,组织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节能烧结类墙体材料成套应用技术研究”、“功能化复合墙体板材的研究”以及国家公益项目,开发了国际领先的烧结保温空心砌块生产工艺技术,获得2017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另获得行业设计一等奖2项和技术革新奖3项及中国建材集团科技类奖5项。获得授权专利2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发表论文50余篇,历经5年编著书籍1部,为墙体材料行业发展起着重大的引导作用。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二五”规划、“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国家工信部“十二五”建材规划等编写,主持、参与省部级科技项目的评审、鉴定等数十项,建立了一定的行业影响力。

  2009年第一批被评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012年享受“三秦人才津贴”,所带团队获2013年“建材行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2015年获“陕西省绿色墙体材料创新团队”带头人,2016年获“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主持在建3个省级平台,完成1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为地方和行业科技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第十三篇: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姓名:张xx

  民族:汉

  籍贯:湖南省桃江县

  出生年月:1982年2月

  毕业院校:西安交通大学

  工作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

  主要事迹和贡献

  张xx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坚决拥护党的方针、政策、路线,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时刻以党员的要求来约束和指导自己言行;践行新时代西迁精神,廉洁行医;生活作风端正,群众基础优良。

  于2020年2月2日至4月6日,作为陕西省第二批援武汉医疗队副队长兼医疗组组长、临时党支部副书记、武汉协和西院七楼西病区主任,在重危型新冠患者救治定点医院的武汉协和西院参与抗疫工作46天;所在医疗队为陕西省在武汉援助时间最长的非军队系统医疗队,荣获武汉“工人先锋号”集体称号。

  先后获2020年“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第24届“中国五四青年奖章”、第19届“陕西五四青年奖章”、2020年度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指导医师”、2020年“陕西省住培优秀指导医师”、2020年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学分会“急诊岗位胜任力建设特殊贡献者—急诊未来杰出青年急诊医师”奖、2018年获陕西省医师协会急诊医学分会“优秀青年急诊医师奖”,作为号长带领科室获得2017-201“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2017年以第二完成人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2016年获第一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优秀管理者奖”、2016年获西藏阿里地区优秀援藏干部称号等。现任《实用休克杂志(中英文)》青年编委、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第九届委员会创伤学组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务委员、陕西省保健协会急诊创伤重症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创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委兼总干事、西安医学会医学科普分会主任委员、西安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医学会院前急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在急诊科工作13年,常年工作于临床一线,时刻以病人为中心,是科室危重症救治技术CRRT、ECMO、有创机械通气、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方面的技术骨干。科学态度严谨,主要研究方向为胰腺疾病与脓毒症,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余篇;主持省厅级科研项目4项:1)脓毒症急性肾损伤C/EBPβ调控信号通路的研究(2020SF-121,在研)2)目的miRNAs筛选、转染及其对胰腺导管腺癌的网络调控机制(2016SF-047,已结题)3)高血氨在肺性脑病中的意义及机制研究(2018D057,在研)4)醒脑静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CMS037,在研);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热心医学科普工作,依托西安医学会医学科普分会、西安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组织开展“科技之春”、“学术金秋”等活动,针对基层医疗专业人员、养老院工作人员等特殊人群及普通民众进行科普宣讲,让急救知识走进社区、校园、工厂、地铁、警队等;通过新媒体途径,如在“医邦网”录制科普视频、制作“急诊在线”、“生活中的急诊”等急诊相关课件、开辟“达医晓护”等专栏,为大众学习科普知识提供多种选择。

  第十四篇: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姓名:介xx

  民族:汉

  籍贯:陕西

  出生年月:1959年2月

  毕业院校:西北工业大学

  工作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

  主要事迹和贡献

  介xx教授是材料凝固技术与晶体生长专家,长期致力于液固相转变原理与应用研究。为金属凝固和晶体生长理论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工业合金凝固组织预测与控制,宏、微观偏析计算与控制,铸件致密度控制原理,以及化合物半导体熔体生长、偏析与缺陷控制等基础研究中做出原创性贡献,使他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凝固技术专家。开发出两种大型复杂薄壁铝镁合金构件铸造新技术及装备,解决了航空航天领域多型号关键构件铸造的瓶颈问题,使我国在该领域跃升到国际领先水平。开发出高能射线探测用碲锌镉、太赫兹技术用碲化锌等化合物半导体制备技术,解决了我国在核科学、核安全监控、空间科学、医疗设备、工业无损检测及太赫兹仪器等领域的空“芯”化问题,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掌握相关材料与器件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

  介xx教授始终站立在科研第一线,以国家需要为己任,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先后主持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等国家重点项目3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3件,独著学术著作1部,合著2部,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10余篇,论文他引4500余次,国际会议和国外学术机构邀请报告30余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3项。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9年获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介xx教授作为学科建设负责人,在科研求真的道路上甘为人梯,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十一五”期间,他负责“航空航天特种功能材料”团队建设,入选2008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主持建设了“辐射探测材料与器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形成含16名教授共36人组成的研究群体。作为国内唯一掌握探测器级CZT晶体材料及器件技术的团队,成立了该领域国内唯一生产企业——陕西迪泰克新材料有限公司,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形成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

  介xx教授近年来主讲本科生课程1门,研究生课程2门,年均教学工作量550多学时。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他严格要求,认真把关,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多方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睿智之士。至今,他已经培养博士生毕业59人,其中19人已晋升教授,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家基金,1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入选“青年长江学者”,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获洪堡访问学者,1人获JSPS访问学者。

  介xx教授勤奋敬业,学风正派,始终坚持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精心栽培学生,积极建设和培养团队。他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国防科工委优秀教师,陕西省师德楷模等称号。

  第十五篇: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汤xx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暨执行专家组成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和一级学报论文50余篇;获得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获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国务院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等荣誉称号。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汤xx便一直从事作物栽培生理和耕作制度研究。主持研发了小麦稻草覆盖栽培技术、免耕带旋播种技术,菜-稻-菜、薯-稻-薯高效种植模式,参与完成西南小麦两次大的更新换代……他是名副其实的麦田“守望者”。

  田间地头,就是汤xx研究农业科技的“天然实验室”。

  完成多项重大技术攻关并转化

  累计增粮超50亿公斤

  累计推广2亿多亩、增粮50多亿公斤、节本增效100多亿元……这是汤xx针对重大技术需求,潜心攻关,完成多项重大技术攻关并成功转化而创造的成绩。

  汤xx回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劳力依赖型生产技术无法维继,生产滑坡;另一方面,农村燃料结构出现根本性变化,使稻草成为累赘,就地焚烧成为重大环境问题。

  如何将农业生产问题与环境问题结合起来解决?汤xx成功推出小麦(油菜)免耕覆草栽培技术,将增产技术与秸秆还田巧妙结合,为解决秸秆焚烧和耕地培肥找到了出路。该技术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还被引入南亚诸国推广。

  为了解决长江流域小麦生产长期面临的“播不下、出不齐、长不好”的重大技术难题,汤xx花费十多年潜心攻关,自主研发出“免耕带旋播种机”,大幅度降低人工、燃油、种子、肥料等投入,提升了单产和效益,深受农户欢迎,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主推技术。

  同时,汤xx还参与选育并主持推广重大新品种,完成西南小麦两次大的更新换代。“川麦42”成为本世纪头十年西南主导品种,农户大田验收亩产首次突破700kg大关,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川麦104”是近十年主导品种,最高验收亩产达729。8kg,创造了西南冬麦区新的高产纪录,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百折不挠

  田间地头就是他的“实验室”

  重大技术攻关的背后,离不开经年累月的庞大规模的田间试验。

  曾经,为了研制出能适应复杂生产环境的小麦播种机,在每年秋播开始之前的七、八月份,汤xx都要对新型号机具进行严格的大量测试。酷暑八月,他曾因大量失水导致虚脱,晕倒在田间。经过反复而艰苦地工作,终于成功研制出免耕带旋播种机,该播种机具有显著的节本增产增收效果,被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广泛采用,效果十分突出,连续多年出现供不应求局面。

  正是基于大量的田间试验数据,杨武云、汤xx他们才得以从庞大的遗传群体中筛选到一个优良株系R-104。“此株系参加四川省和国家小麦区域试验,一鸣惊人,最终通过国家审定成为一个重大新品种‘川麦104’——集‘高产、抗病、抗逆、优质’于一体,成为农民心中的标杆品种”。

  更新品种,增加产量,让种粮的老百姓增收致富,是汤xx的坚守。他曾到凉山州木里县依吉乡开展扶贫工作,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解决了小麦生产的品种结构问题,为全乡完成品种更新换代。新品种增产幅度高达30%—100%,当地农户十分高兴,盛赞“吓死人的好!”

  除此之外,汤xx还授人以“渔”,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模式,提升产业发展。累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21600多人次,一大批职业农民获得全国全省表彰。

Copyright © 2016 www.8zuow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作文吧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2014531号-2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