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作文吧小编整理的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事迹介绍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事迹介绍
万佐成,男,汉族,1954年7月生,群众;熊庚香,女,汉族,1956年3月生,群众,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石泉村村民。二人系夫妻。
“炉子烧起来了,火就不能灭。”万佐成夫妇在省肿瘤医院旁的小巷里开办了一家“爱心厨房”,18年如一日,为众多病患家庭提供锅灶炒菜,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从一个普通的油条摊到众人皆知的“爱心厨房”、“一元厨房”,万佐成夫妇在这片狭窄的空间内传递出浓浓温情: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家属提供锅碗瓢盆、炉灶煤火、柴米油盐,象征性的收一块钱成本费,只为让病人吃上热气腾腾的“家的味道”。全年365天的忙碌无休、执著坚守,源自他们内心的善良。
2021年2月17日晚,“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来自江西南昌的“爱心厨房”创办人万佐成、熊庚香夫妇获得殊荣,却并未现身录制现场。因为他们一旦离开,省肿瘤医院的病人和家属就没法在他们开办的“爱心厨房”里做饭了。
从2003年到2021年,延续18年不灭的炉火背后,是平凡夫妇无私奉献的人生境界:从起初的免费,到应众人要求炒一个菜收5角钱,再到近些年才涨至1元。时光流逝却始终价格低廉的背后,是万佐成夫妇“保持收支相抵,亏一点也不要紧”的责任担当。
“炉子烧起来了,火就不能灭。”这是万佐成夫妇的信念,也是从“爱心厨房”传递出的希望。
1、一炉“多余的火”,给遭遇病魔侵袭的家庭献上爱心
万佐成和熊庚香是南昌新建区人,年轻时便开始租房卖油条。2003年,49岁的万佐成携妻子熊庚香将早点摊搬到了江西省肿瘤医院旁边的石泉村,支起一个煤炉,售卖现炸的油条、麻圆。因为人流量较大,生意做得相当不错。
感知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并与他们“牵手守望”,始于一次偶然的询问。
万佐成至今还清晰记得那个场景:一天早上,夫妻俩炸完油条后,炉火还挺旺。一对40来岁的夫妻,推着自行车朝油条摊走来,车上坐着一名10来岁已被截肢的孩子。“老板,你们炉子里面剩下的火,可不可以给我们炒个菜,我给点钱给你。孩子得了骨癌在医院治病,就想吃妈妈做的菜。”带着哽咽的请求,万佐成听得鼻子发酸。他二话不说,连忙腾出炉灶,拿出铁锅和调味品:“你们来炒,这也是多余的火,不要钱!”正是这炉“多余的火”,让万佐成夫妇意识到,可以为那些正遭遇癌症侵袭的家庭做些什么。没过多久,万佐成夫妇油条摊这炉“多余的火”,便在省肿瘤医院的病人家属间传开了。[本内容由 作文吧 wWW.8zuoWen.Com 整理]
癌症病人住院救治的时间一般较长,在医院或旁边的餐馆点餐吃饭,一是开销较大,二是不一定符合体质虚弱病人的口味。对病人而言,如果能够吃上家里人做的饭菜,对身心康复都有好处。
意识到这些的万佐成夫妇行动起来,听说我们这里可以炒菜还不要钱,来的人越来越多,一开始每天有十几个人借炉子炒菜,后来增加到几十上百人。看到有需求的病人家属越来越多,他一口气买了十套炉灶,依次排在油条摊附近。
看到水和煤的支出在增加,有病人家属提出:“老板,你们老是免费,搞得我们不好意思。要不你们收点费吧。”拗不过大家的意见,加上提供炉灶煤火确实需要成本,夫妇俩决定:炒一个菜收5角钱,直到2016年,才涨至炒一个菜1元、煲一碗汤2元。
在病人家属的口口相传中,“爱心厨房”的名号越来越响。从医院过来炒菜的,除逢年过节时人数较少外,其余时间几乎是从天亮到天黑,炉子里面的火就没灭过。
2、一条摆满炉灶的巷子,成为病人及家属抚慰心灵的温馨港湾
对癌症病人及家属而言,冷冰冰的病床,和久驱不散的病魔,在他们心中积压了太多悲伤和疲惫。在这条充满烟火味和人情味的巷子里,他们的心灵被抚慰、压力被释放。
“万师傅两夫妻对我们非常热情,脸上总是挂着微笑。我家在乐平市农村,岳父治病已经花了30多万元,到这里炒菜不仅实惠、卫生,更重要的是能让岳父吃到家乡味道。”王亮是同病房的家属介绍过来的,在这里,他结识了很多病人家属。大家把对病人不敢讲的心里话讲出来,交流治病心得,相互送上祝福。
陈菊英是一名患者,每隔20天就要去医院做化疗,并且带上菜去“爱心厨房”加工:“在这里炒了十多年菜,像我这样一边治疗一边自己做饭的病人还有不少。和病友们聊聊天,心情也变得好起来。万师傅总是安慰我们,生病了也要照顾好自己,吃好饭生活才会有希望。”
“来到这里的都是苦命人,每个人都有伤心事。我就希望大家在这里热热闹闹的,能吃上熟悉的口味,也能忘掉一些烦恼。”这些年,熊庚香经常看到患者家属从医院出来时愁容满面,甚至在做饭时眼角还挂着泪花,便会送上暖心的鼓励。
为给这个病友临时的“家”营造良好氛围和便捷环境,万佐成夫妇付出了多少努力和牺牲,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凌晨3点起床生火,晚上10点大扫除,每晚睡5个小时左右……这是万佐成夫妇的日常作息。为了让病人家属随时能够炒上菜,即使在非就餐时间,“爱心厨房”也始终有几个炉灶烧着煤,冒着热腾腾、暖洋洋的水汽。
每天中午,当最后一名做饭的炒菜人离开后,万师傅就开始清洗所有锅具,熊阿姨则负责打扫现场。看人少了一些,他们才简单弄一些饭菜垫饱肚子。下午3点吃午饭、晚上9点吃晚饭,他们早已习惯。
把便利带给大家,把辛劳留给自己。有了万佐成夫妇的付出和奉献,这条充满烟火气的巷子,已经成为很多人漫漫治病途中可以依偎的温馨港湾。
3、一面写满电话号码的墙,成为善良夫妇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
是选择把时间和精力用于经营好“爱心厨房”,还是给自己的油条摊发展扩大空间?对这道选择题,万佐成夫妇的答案很明确。2019年,老两口干脆关了油条摊,一心一意做好这个公益厨房。
“油条摊生意好的时候,我们还请了两个人帮忙,一天能有五六百元的收入。现在,算上房租、煤球、水电等开销,不赚也不亏。”自从开了“爱心厨房”,万佐成夫妇就坚定了想法:既然选择了做好事,就不要怕受苦受累,不要在乎得失。
18年坚持用低廉的价格,为病人家属提供炉灶,万佐成夫妇舍弃的,是油条摊可观的经济利润,所收取的,只是厨房的基本开销,为的就是让家属们安心。事实上,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家属,夫妻俩记在心里,能不收钱就不收钱。碰上有好心人捐款,老两口还会热心牵线,联系协调爱心人士直接把钱交到需要的患者家属手上。
“帮到了病人我们就开心。”万佐成夫妇的事迹感动了大家、温暖了社会。对患者及家属而言,这对善良的夫妇是值得铭记、感恩的人。很多人在离开医院的时候,都会专门来到“爱心厨房”,跟万佐成夫妇致谢道别。许多人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在墙上,邀请他们日后有机会去他们家乡做客。
一年年春来秋去,墙壁上已经写满了笔迹不一的电话号码,每一个号码背后,都是一段暖心的故事。留下电话号码的人们也清楚,只要“爱心厨房”还在,这对夫妻就会一直忙碌下去,真正能来家里做客的机会很渺茫。但是这份真情,却给了万佐成更多鼓励和无限感慨:“当一些熟悉的面孔不再出现时,很可能就是他们的亲人已经去世了。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坚守在这里,为那些有需要的人们提供一些方便、分担一些忧愁。”
坚守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即使在大年初一,万佐成夫妇也只是在女儿家呆了一个小时,吃完午饭便匆匆赶回来。曾经有一名义工过来帮忙,做事也非常踏实,也准备长期扎下根来,但与老两口交心时,这名义工坦言:“没有年节假日,没有一天休息,我恐怕做不到。”
18年的坚守,万佐成夫妇尝遍酸甜苦辣,心中有喜有忧:喜的是关注“爱心厨房”的人越来越多,青山湖区湖坊镇政府还投入30余万元对“爱心厨房”进行了改造升级;忧的是两人年事渐高,难以继续把这个“家”维系下去。
“其实我们更希望有一天,医院里没有那么多病人,家属也不再需要这个厨房。到那时候,我们老两口就可以安心休息了。”夫妻俩质朴的话语,正是对18载人间佳话的最美叙述。
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文明家庭、江西省道德模范、江西最美家庭、2020中国网事感动人物、央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第二篇: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事迹介绍
支月英,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负责人、全国人大代表。
19岁那年,她不顾家人强烈反对,只身来到离家几百公里的边远山区支教,从此一干就是41年。从肩挑手提教学工具步行几十里山路,再到骑坏6辆摩托车,她已记不清多少次浑身泥泞、雨中翻车。但她无怨无悔,先后帮助1000多名孩子走出大山。
《一生只为一事来》,这部以支月英为原型的电影,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面对乡村教师的流失,村里人担心有一天她也会离开,但她坚定地说:“教育好比一棵树、一朵云,我愿永远留在大山,守着孩子们,做那棵树、那朵云,给他们绘上知识的色彩,飞出大山,实现梦想。”
41年前,19岁的她,两条麻花辫,一身无惧。
41年后,60岁的她,仍是两条麻花辫,一生无悔。
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师德楷模、中国好人、江西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第三篇: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事迹介绍
王亮,陆军步兵学院学员,景德镇市浮梁县经公桥镇经公桥村人。
2020年7月12日,他在回乡探亲路上,突遇一辆小轿车与货车相撞落入水中。危急时刻,他迅速在货车工具箱里取出铁锤,从近5米高的河堤上一跃而下,先后把被困车内、危在旦タ的两名大人和一名小孩救上岸,紧接着又用铁锤砸破轿车前门玻璃,奋力把前排一名老人救上岸,并立即展开紧急救护直至昏迷的老人转危为安。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从5米高跳水救人,就不担心受伤吗?”王亮说:“时间就是生命!绕道下河会耽误时间,我当时满脑子就是‘救人!救人!’,顾不了那么多了。”
一个人、三次下水、勇救四人,王亮的英勇事迹,在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被称赞为“教科书式营救”“天降神兵”。同年,王亮荣立一等功,他却将奖金捐给了家乡慈善事业。
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陆军“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