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作文吧小编整理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活动观后感个人心得约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活动观后感个人心得
80年代,深圳曾赢得过“深圳速度”的美誉。在即将跨入新世纪门槛的时候,这里又以另一种“深圳速度”引起世人的瞩目,那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群在深圳的迅速崛起。
90年代以来,深圳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平均61.46%的速度递增。1998年,深圳工业总产值居全国大中城市第5位,达1848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5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5.4%。而在1991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才只有22.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1%。
1992年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后,中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一轮浪潮。当人们在为深圳将失去政策优势而担心的时候,深圳人却以增创高新技术产业新优势的辉煌业绩,再次走在中国经济发展潮流的前列。
产业优势是一切优势中的最大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继续当好“排头兵”的最恰当的抉择。
“春江水暖鸭先知”。深圳人敏锐地看到,当今世界,知识的信息量在以几何级数增长,一些国家和个人的财富 也在呈几何级数增长。
国际经济专业化分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具生命力的产业。1992年后,一股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巨浪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浦东崛起,珠江三角洲“四小虎”咄咄逼人,环渤海、中西部加快了奋起直追的步伐,许多地方吸引外资的政策比深圳还要优惠,一些“三来一补”的外资企业开始离开深圳北上。深圳感到了一 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1995年,一向关心深圳特区事业的给深圳人提出了一个大课题:“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
时隔不久,新任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视察深圳几家高新技术企业后,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明确要求深圳要探索 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路子。
这是一个沉甸甸的历史任务。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在思考:“增创新优势”的突破点该选在哪里?
90年代初期的深圳,不仅面临着众多强手在人才、资源和市场方面的激烈竞争,而且自身内部出现的一些因素,也在制约着深圳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深圳要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站稳“排头兵”的位置,就必须扬长避短,搞别人不能 搞、不合适搞或没想到要搞的产业。(8zuowen.com)
产业优势是一切优势中的最大优势。这已经成为深圳人的共识。
在冷静地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趋势和深圳自身条件的前提下,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层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增创新优势的一个最佳切入口和突破口,是深圳在跨入新世纪门槛时继续当好“排头兵”的最恰当的抉择。
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1990年,深圳市党代会作出了“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决定。之后,相继于1991年8月,发布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1993年6月,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民办科技规定》。到去年2月,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即22条),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性政策,以加快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1998年6月,在深圳市委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张高丽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深圳的意义作了精辟、高度的概括。他说:“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的希望所在,后劲所在。深圳要在产业升级上走在全国的前面,就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深圳的特色经济和第一经济增长点。”
后来发展的一系列事实证明,深圳作出的这一抉择是及时和正确的。
发展高科技所需要的三个要素:智力资源,金融资源,生活发展环境, 深圳全都有。
1997年11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约翰-吉本斯率领美国政府科技代表团来到深圳进行实地考察。离开时,他说:“发展高科技要有三个要素:要有好的想法,即智力资源;要有相应的财力和金融资源;还要有良好的生活发展环境。而这三个方面我在深圳都看到了。”吉本斯对深圳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深圳目前已跻身于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成为我国唯一的海陆空口岸俱全的城市,并获得全国“科技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天蓝,水清,草绿,花红,城美,使初来深圳的游客都会产生一种惊喜,深圳成了海内外人才最喜欢居住和工作的城市之一。开发科技公司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科技人员满意地说:“这里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一点不比我们国家差。”科兴公司几位从美国回来的博士太太说:“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看不出与美国有什么两样。”
美国纽约赛博投资基金在深圳筹建了一座中国内地最大的软件产业园。“因为深圳有市场,有资金,有人才,在政府政策和领导战略观念方面,深圳具有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产业园区总经理陈衡六这样解释他的选择。 深圳已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高级经理人才市场、科技人才市场和激励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利益机制。全国各地每天都有近万名各类人才在深圳的人才市场流动,为深圳各个高新技术企业补充新鲜血液。
深圳的华为、中兴通讯等高新技术企业,每年都要招聘名牌大学的一两千名大学生、研究生。他们不愁找不到人才,也不愁落户指标不够。深圳市政府为他们招聘人才一路大开绿灯。
深圳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占了总人口的90%以上。不同地区的人才,带着不同的人文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来到深圳,使深圳成了一座孕育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机制的大熔炉。深圳人特别易于接受新事物,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深圳能够迅速崛起的良好人文环境背景。
几乎任何一种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和生产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圳恰恰具有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以计算机为例,深圳约有1500多家配套工厂,生产除芯片以外从机箱、板卡、接插件、到磁头、硬盘驱动器等几乎所有的计算机部件,年配套能力在2000万台左右。深圳的产业配套优势,已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深圳的重要因素。
高新技术产业是一种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但更是一种风险高、投入高的产业。深圳具有良好的融资条件,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外汇存贷款余额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资金拆借市场、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发达。比较齐全的金融工具,使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能源源不断地注入资金进行技术开发。
深圳还在国内最早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制订了知识产权保护条例,高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能受到有效保护 和尊重。他们的后顾之忧比较少。
此外,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使深圳又能借助香港的资金市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圳的长城公司、开发科技公司等都不同程度地从香港筹集资金用于发展自己的企业。
香港的国际信息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地位,也可以使深圳获得各种科技研究与开发所需的信息、原材料、原器件和技术资料,大大缩短了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时间,降低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及生产成本,并保证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通过香港迅速进入国际市场。这一切,都为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形成一个共识:一切工作都要为发展高新技术产 业开路。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这几年之所以能持续快速发展,与这些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勇于开拓,努力创新,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机制和体系是分不开的。为了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变化和市场的挑战,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形成了一个共识:一切工作都要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路。在这种共识下,一些重大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迅速提上市委、市政府决策层的议事日程并得到解决。
深圳目前已建立起了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是建立制定前瞻性的专家决策咨询系统,通过制定规划、投资导向或扶持政策,及时引导产业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对未来的发展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能力。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深圳立即作出反应,于当年10月推出《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生物工程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决定》,以推动生物工程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随后又出台了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22条》,起到了及时预防和有效化解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作用。二是改革、简化政策审批制度,审批项目由723项减为305项,从而能快速处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深圳还建立了市领导现场办公制度,政府职能部门也建立了相关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
针对深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较少、本地科技资源相对贫乏的状况,深圳扬长避短,通过大胆创新,初步建立起了适合深圳特点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内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国外研究开发机构为补充的技术开发体系。深圳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推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的建设。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积极培育科技资源,将科技资源向企业倾斜,大力扶持企业的自主开发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推动了科技资源与经济资源更紧密、更有效的结合。二是积极推动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深圳的企业已与国内的200多所大学、几百家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近年来进一步提高了与内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层次,将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向内地延伸,在内地设研究开发机构,迄今这样的机构已达几十家;而像康佳、华为、中兴通讯和开发科技等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则把研究开发机构设到美国硅谷去。深圳通过“借脑子”的办法,使国内外几千名科技人员在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工作 。
多年来,深圳强化企业技术开发的主体地位,在资源配置、人才引进等方面向企业倾斜。目前在深圳的521家研究开发机构中,属于企业创办的有477家,占91.7%,全市的研究开发人员中,有90%集中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研究开发的投入主体,1997年全市研究开发经费的81.86%来自于企业,1998年129家高新技术企业共投入研究开发经费18.68亿元,占全市研究开发投入的90%以上;1998年,全市申请专利2093件,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企业,是全国第一个以企业专利为主的城市。
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多个门类,深圳作为一个新兴城市,不可能也没必要贪大求全。深圳的选择是:优势优先,扶持重点产品、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在制定《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时,明确了“九五”期间重点发展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及新型元器件、机电一体、新材料、生物工程、激光大高新技术产业这是深圳依据自 身发展情况作出的正确选择。1996年,深圳推出了“高新技术产业三个一批战略”(一批重点产业、一批大型企业、一批名牌产品)。根据这个战略,深圳将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扶持华为、中兴等26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及19个创名牌高新技术产品,并在资源配置、人才引进、政策扶持等方面向进入“三个一批”计划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倾斜。计划实施以来,每年科技三项经费的60%以上投入到相应产品、企业、产业,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化、产权多元化,是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知识资本价值实现途径的一项大胆创新,也是深圳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1995年开始,深圳就在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大力推行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科技开发奖励制度等,在实践中找到了合乎科技与经济发展规律的知识资本价值的实现途径。目前,全市已有几十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推行员工持股经营而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300多家民科企业推行了员工持股经营,出现了一大批以技术作价入股的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形成了符合高科技产业特点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和经营 管理制度。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深圳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连锁反应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给深圳带来了经济的腾飞,更重要的是对深圳的社会生活、、城市建设、企业管理、传统工业等等,都带来了潜移默化而又影响深远的连锁反应。
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深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果说1992年前深圳是以改革开放、敢闯敢试而引起举世瞩目的话,那么,从那以后,深圳是以一大批响当当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叫人刮目相看。华为、科兴、希捷、开发科技、安科、比亚迪、澳沃、中兴通讯、赛格以及它们生产的SDH传输系统、磁共振、生物工程乙肝疫苗等产品以及08程控交换机、10程控交换机等一批名牌产品,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和世界市场上,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 的气势。
高新技术企业在深圳的崛起,产生了巨大的效应,吸引了全球知名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到深圳寻求合作伙伴,安家落户。到目前为止,全球500强及大型跨国公司已有50家在深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的设立,带动了深圳的产品出口,促进了深圳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也给深圳培养了人才、带来了信息,加快了深圳走向世界市场、成为国际性城市 的进程。
高新技术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也加快了深圳高新技术企业与国际著名企业管理模式接轨的步伐。一些参观过华为、科兴、开发科技等公司的客人们说:“这里的厂容厂貌、管理方式与国外的现代企业没有什么两样。”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明显地提高了深圳人的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加快了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步伐。在深圳,学英语学电脑已蔚然成风,互联网用户已超过15万户。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在一个无形的层面上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型,带来了社会风气的转变,推动了整个城 市社会文明的进步。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喊了多年,可要真正做到并非易事。深圳的表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形成的压力,能够有效地改变人们对知识与人才的传统看法,迫使人们自觉地去追求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主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傍身”,已经成为众多深圳人的共识。
在深圳,几乎每一个对技术工人有需求的行业,都有长期或短期培训班在面向社会招生。一家规模较大的劳动技能培训中心负责人说,他们开设的培训项目多达90多个,经常性项目也有30多个。据劳动部门统计,去年,深圳约有10万人参加过劳动技能培训,两万多人参加了技能考核。
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的正确战略抉择
我们认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成功,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人们认真借鉴和思考的:
第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关键是领导必须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千万不能丧失发展机遇。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短短10年间便成为深圳充满活力的支柱产业,关键是市委、市政府领导正确地估计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前景和走势,正确地分析了深圳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适时作出了转变产业发展战略方向的抉择,有计划地收缩了在当时发展势头很好的“三来一补”企业,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这是深圳市委、市政府抓住历史机遇,作出的一个适当的战略选择,显示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几届领导班子的眼光和魄力,显示了他们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把握经济发展机遇的领导能力。
第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从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切忌“赶潮流”,搞“一窝蜂”。深圳市委、市政府几届领导班子之所以能一直明确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不动摇,是因为充分分析了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客观条件,并且正确地利用了这些条件。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虽然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新潮流,有着十分诱人的前景,但并非哪里都可以上这样的项目。深圳之所以能发展这些产业,是因为它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条件。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就难免重蹈过去我们一窝蜂搞“经济开发区”,上“汽车工业”、“家电工业”的覆辙。
第三,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的英明正确。深圳近10年来,尽管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班子换了几届,但每一届班子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在高科技领域要占一席之地等论断都有坚定的共识和统一的行动,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目标始终未变,决心始终未动摇,而且力度越来越大。十年辛苦不寻常,终于迎来了丰硕的收获期。
第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要让企业成为主角,政府不要当“婆婆”。深圳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有一个明确认识,政府的职能就是服务。政府在与企业打交道时,要淡化权力意识,强化服务意识。
从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情况看,企业已的的确确成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和主体,科研成果在企业、人才集中在企业、筹措资金为企业,选择产品由企业,开拓市场帮企业。政府逐渐由计划经济中的主角演变成为市场和企业服务的配角。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当中,深圳的政府和企业的角色意识都很到位。这就是深圳为什么能冒出一大批在全国都有影响的高新技 术企业和产品的重要原因。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深圳市的一系列新举措也将陆续出台:今年10月,与外经贸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中国科学院联合举办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在境内、境外设立的两个高科技风险基金将在年内正式运作;市政府与国家名牌大学或重点科研机构合办的数家研究开发机构正在深圳加紧建设……
我们相信,一个崭新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高新技术商品出口基地、高新技术成果 交易中心将会迅速出现在祖国的南疆!
第二篇: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活动观后感个人心得
有人说,深圳是一个既没有本地人,也没有外地人的城市,因为“来了就是深圳人”。也正因此,长期以来,深圳不断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有志之士南下逐梦。这些逐梦者,成为深圳得以发展的强劲动力。在多数来深建设者的感受中,包容、公平、自由的环境,是深圳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深圳最亲民的表现,而这些,都是深圳从改革开放中汲取的养分。
深圳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还是改革开放的晴雨表。在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近些年,也有不少舆论指出深圳的改革锐气不复当年,创新力度也有所减弱。不可否认,当年引领中国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深圳,如今已经步入了改革的深水区。
如今的深圳,多了两个重要的使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如何完成?如果说,当年深圳的改革凭借的是勇气和魄力,那么在今天,或许更需要改革的智慧和眼力。
过去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在于全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如今若要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就需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首先,用好用足特区立法权,继续改革创新。去年8月,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给深圳提出了“法治城市示范区”定位,强调“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这显然给了深圳更大的立法权和制度自由度。而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深圳大可用好特区立法权,在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上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比如税收优惠、市场制度设计等,加速推动创新创业生态圈的正循环,继续保持创新驱动标杆城市的地位。
其次,深圳需要在空间扩容上继续发力。无论是房价高企,还是产业外迁,最根本的原因都是土地空间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虽然当前深圳无法在行政区划上作调整,但却可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大对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的产业辐射和经济联系,比如打造产业转移阵地、城市飞地等,不仅可以缓解现有城市容量过大的压力,还可以打造经济圈,在实现多赢的格局中争取更大的发展筹码。
最后,深圳还要在区域合作上继续做。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香港的牵引下,珠三角成为中国经济外向度最高的城市群,但在珠三角新一轮发展中,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落地之后,作为珠三角东岸的中心城市,深圳更需要起到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珠三角城市之间资源统筹配置的能力,与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实现各个生产制造环节的分工合作,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共同体。
第三篇: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活动观后感个人心得
面向未来,深圳必将再闯三关闯出新高地
纵观四十年发展历史,深圳经济特区几乎每跨出一步,都要经过一番“闯”的经历。要在一片高原之上再攀高峰,深圳未来的发展还需再闯三道关。
四十不惑!于个人而言,四十已是壮年;于深圳而言,四十正青春。
这是一个一出生就开始奔跑的城市,一个“闯”字融入了他的奔腾的血液,以奔跑者的姿势闯出一条生路,闯出一条新路,闯出一片光芒四射的美好前景。
40年前,深圳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试验场”,率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2022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为深圳画出“三步走”的路径图: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再到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的历史使命再度升级。重任在肩,使命在肩,深圳靠什么挑起重任、承担使命?
纵观四十年发展历史,深圳经济特区几乎每跨出一步,都要经过一番“闯”的经历。要在一片高原之上再攀高峰,深圳未来的发展还需再闯三道关。
第一道关:改革再闯新禁区。
从一个边陲农业县一跃而成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因改革而兴。
犹闻蛇口响起的改革“开山炮”,以打破“大锅饭”的勇气,迸发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代强音;犹见特区第一座商业楼宇的崛起,以推行基建工程招标制创造出振奋人心的“深圳速度”;犹记得“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洪亮的响声,冲开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这一法律禁区,促成宪法的修改……深圳以一往无前的斗志、敢为人先的精神顽强地冲开原有的藩篱,获得追赶超越的加速度。
1987年12月1日下午,深圳房地产公司经理骆锦星(举11号牌者)以525万元的价格,获得市政府拍卖的一块住宅用地的使用权。新华社记者程至善摄
当“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五大战略定位赋予深圳时,深圳犹如有了向最高峰发起进攻的高远目标,这个城市有了登高望远的强劲动力。如何将“五大战略定位”与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无缝对接,如何在2万亿元经济总量规模的高位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如何将超过2000万管理人口的城市有效提升管理治理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深圳已到“高位过坎”关键阶段。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发展面前的高山和险滩,化解矛盾,超越自我,过去靠的是改革,如今深圳仍然需要改革来破题,继续在思想解放上做文章,让各种思想的种子、理论的火花碰撞交融,催生更多加速发展的思想观念,为全面深化改革启迪智慧,探路导航。
第二道关:开放再闯新世界。
深圳因开放而兴。
向外商投资全方位开放,2022年全球就有80多个国家的2万家企业落户深圳,投资总额近千亿美元。我们欣喜地看到,前海蛇口自贸片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正在打造;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粤港澳大湾区新的重大合作平台将有机对接港深及国际创新资源;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圳正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
8月18日,一趟中欧班列从深圳平湖南站出发,由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途径莫斯科、明斯克、马拉舍维奇、华沙、汉堡等地,将于16天后到达杜伊斯堡。来源: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
开放,让深圳拥有了与全世界打交道的机会,拥有了放眼世界的眼光,熟悉了与世界接轨的规则,融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洪流。
学习借鉴香港的招投标制度,“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让深圳建设日新月异;向新加坡学习,闯出了全国首创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按国际惯例进行集中交易,让深圳证券交易所破茧而出;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让深圳能更好地办事、更容易成事……
历史赋予了深圳更宏大的目标,更伟大的使命。要完成现代化、国际化、全球影响力的目标,要成为全球的标杆城市,深圳还需在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中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在开放的广度、深度、高度上再上层楼。
第三道关:创新再闯新高地。
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圳,因创新而强。
回望过去,创新已成为深圳发展的基因,渗入血脉。
一系列的数据和成果表明,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经济的重要引擎。目前,深圳在5G、超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柔性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深圳GDP增速在一线城市中稳居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多年来保持在30%以上;PCT国际专利的申请量在全国大中城市已经是15连冠……如何突破“增长的极限”,深圳需要站在过去4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
工作人员介绍妈湾智慧港。深圳特区报记者何龙摄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凝聚全世界高端人才和团队到深圳创新创业,深圳需要完成人才队伍建设的“弯道超车”。
高新突破,基础科学很重要。在一些前沿领域领先发展,深圳惟有突破一批基础科学的瓶颈,获得一批颠覆性的新理论、新技术,方能收获更多“硬核产品”,从而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
创新突破,需要有宽容失败的机制。创新常常和失败相随,如何创造宽容失败的环境,树立容错的导向,探索“为失败买单”的合理办法,才能为勇于创新者解除后顾之忧,凝聚起更多的创新力量。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永立潮头,敢为人先,深圳大胆地往前闯,定能闯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美好未来,示范中国,标杆世界!(作者:王晗)